得。但到了初地就完全不同,他的真如是遍行真如,一切顺逆的因缘,他都能够称性起修,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所以他生大欢喜,他已经是「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佛陀也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把真如的功德显现出来,他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减,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承前面的初地的功德来说,初地菩萨的特色,就是把三贤位的异生性把它转成初地的同生性,叫「遍行真如」。「同性亦灭」,这一段正式形容二地的功德,因为初地他刚开始进入了遍行真如,所以他对同生性还是有所执着。到二地的时候,同生性的执着也消除了,他已经任运自在了,叫离垢地。「离垢地」它的真如在《成唯识论》上说,所证的叫「最胜真如」。什么叫「最胜真如」?这个菩萨在整个菩萨戒当中已经是持戒圆满,对于整个身口意的三业,乃至于微细的过失,乃至于无意的过失,不是故意的过失都消除了。他身口意的造作,任运的不恼害一切众生,他的身业、口业、意业一发动出来,绝对不会让众生产生不欢喜,离垢地有这种功德。他那个真如的力量称性起修,他依止一念心性的菩提心发射出来的身口意,他不一定会让众生得到更大的利益,但起码他不会让众生恼害,不管是故意的、不管是无意的,都不恼害众生,叫离垢地。他的真如特别厉害,最胜真如。
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前面的离垢地是在形容菩萨他的戒波罗蜜的殊胜圆满,这个发光地以下到焰慧地,这二地都是在形容他的禅定的殊胜。内心当中因为禅定的转深,所以清净到了极限,而生起了广大的智慧,就像镜子的污垢已经消除了,生起种种的光明。发光地他所成就的真如叫「胜流真如」,他因为禅定的力量,他成就殊胜的陀罗尼,来破除心中微细的暗钝相。在三地之前的菩萨的真如,虽然他也称性起修,但是他所依止的一念心性,在三地之前都还有暗钝相,有时候忘失法义。到了三地的菩萨,他那个法义流入他的心中永远不会忘失,铭记不忘的念力特别的强大,叫发光地。
这地方我要解释前面一个观念,刚刚忘记解释在「异性入同」的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了疑问,诸位也可以看看蕅祖的注解,他有解释,这个观念很重要。十住菩萨就破无明证法身,在圆教里面这样讲。为什么在经典当中,还把三贤位的菩萨把他判它“异性”呢?他应该我等同入法性啊!十住菩萨他有资格跟佛陀说:我跟你共坐解脱船,安住在共同的法性,为什么三贤位还叫异性呢?蕅益大师说:在圆教当中虽然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但是我们要知道两层差别。从「六而常即」的角度可以说大家同入佛性,但是就着「即而常六」,那当然说有异同。我们也不妨安立前面是异,后面是同,毕竟蕅益大师说:有浅深差别故也!有浅深的差别,你前面的三贤位也是称性起修,问题是你依止那个真如不普遍,不像初地以上那个是遍行真如,他可以在普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里面,产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理,把它不变随缘的真理表现出来,但是在初地之前做不到。所以从即而常六,说有异同;从六而常即,同入佛性。
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这一段也是在形容菩萨的禅定功德圆满。「明极觉满」,菩萨到这个地方,他的禅定,可以说他对整个四禅的功德,他的“入、住、出”,完全的自在,所以他心中的污垢完全的消除,他那种散乱的暗钝相完全消除,心中的智慧也逐渐的圆满,叫作焰慧地。焰慧地所证得的真如叫「无摄受真如」,也就是说,他想称性起修,他那个“性”所依止的性德,那个真如,他已经不再摄受微细烦恼的现行,乃至于那种具生烦恼的活动,都被智慧的火焰给烧干了,他不再摄受一切微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