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忍事人,非怀非出」,他心中知道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对这件事情已经了了分明,但是这件事情太重要了,不能向别人宣说,他很想要去宣说,但是又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非怀非出」,他知道,但是没办法表达出来,名为「忍地」,即心即佛。
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世第一地」,圆瑛老法师说:「非心非佛」。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这个思想看前面第一句话就清楚,说「数量销灭」,什么叫“数量”?简单讲就是他有所得心叫数量。蕅益大师他说:在暖地的时候,「即以佛觉,用为己心」,他心中还存有己心的数量,还存有一个能观智可得,他依止能观智。到顶地的时候,「以己心,成佛所履」,他还存有一个“佛履”,还有一个所观境,还有一个所观的初地觉性的执着。到第三忍地的时候,「心佛二同」,他还存着一个二同的执着。到了世第一的时候,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能所双亡,这时候「二无所目」,迷觉中道,迷也不可得,觉也不可得,这时入了世第一,「非心非佛」。世第一下一个刹那,就“啪”!进入了欢喜地,把初地的无明给破坏了,这时候他的心性又更深一层。
我们讲「称性起修」,比方说你刚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你也是讲这一句话「称性起修」,但是你现在讲「称性起修」,跟你初学的时候那肯定不一样,你对心性的深层更深一层。它的整个修行就是「无不从此法界流」。你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去拜佛、去修忏、去念佛,最后这所有的修德,还是让你整个心性更加的智慧、更加的慈悲、更加的开阔。所以他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最后数量消灭,迷觉中道,名世第一。
辛四、明十地
【图二】
“地”就是他的称性起修,整个心性就像大地,更加的普遍、更加的圆满。
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这个善男子是经过四加行圆满的菩萨,他对佛果的大菩提已经能够善巧的而成就少分的通达,得到少分通达,而且他的始觉智慧,已经能够潜通如来的智慧,「尽佛境界」,他也能够穷尽佛陀大般涅盘的境界。这个「觉通如来」是约着智德,「尽佛境界」是约断德,名欢喜地。「欢喜地」,蕅益大师说:欢喜地的安立是在形容初地菩萨,他破了障地无明所显现的初地真如的时候,他内心的相貌。为什么欢喜呢?有两层意思: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对自己的欢喜,诸佛所得我已得之。原来诸佛所得到的这种真如,我现在得到了,我现在跟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觉通如来」,二个生命体相通了,不像之前二个生命体不一样,就好像母子连心,小孩子跟母亲同一鼻孔出气,「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他第一个欢喜:对自己内心的欢喜。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减少饮食、减少睡眠,现在终于,诸佛所得,我已得之,对自己的欢喜。二、众生本具,我已证之。为一切众生欢喜,原来每一个众生只要他努力,他也可以做到,所以「庆己庆人」,生大欢喜。
初地所得的真如是什么真如,让他那么欢喜呢?在《成唯识论》说:要证得遍行真如,他完全破除异生性的障碍,而入了平等无差别的真如理性。我们前面讲到,前面的菩萨到了十住,他就破无明,圆教十住破无明,但是初地菩萨的真如跟十住菩萨的真如有所不同。初地的真如叫作遍行真如,普遍的在一切境里面活动。在初地之前的真如,他不一定能够普遍一切的境缘,比方他有时候可能在静中,他能够称性起修,他心中不会动,永远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但是他遇到逆缘刺激的时候,他可能就仁者心动,还是执着有外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