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八十九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九讲】(3 / 7)

罪除之相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光交处,承佛摩顶。

这地方的“第七”应该指的是三七当中的最后一天,第三个七的第七日,第二十一天。这时十方诸佛就会同时现前。在什么地方现前呢?在镜光交处。前面我们在安立坛场的时候,莲华外面那八面的圆镜,上下相交接的处所,那个地方佛菩萨现前。这时这修行人承蒙十方诸佛的摩顶加持等等。这地方有两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古德的注解当中,对三七日…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把这三七,包括蕅益大师也认为这三七的主修就是「皈敬三宝」。

所以我们刚开始所有的事修,你在理观之前,虽然理观皈依的是我们讲「内在自性三宝」,但是刚开始一定是要假借外相的三宝,所以你一定要安置佛像,要有口业的称念,有意业的皈依。所以你看我们修学都是从外相三宝,然后再入自性三宝,它这地方主要所修的是外相三宝。这是第一点,它主要的是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包括意业的皈依,三业皈依,求佛菩萨加被。

第二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它三七二十一天,它所谓的诸佛现前。蕅益大师说:诸佛现前的关键点在「镜光交处」这四个字。也就是有些人在修学当中,他很容易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有些人有困难。当然关键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的心是平等大悲,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你必须真实的去观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内心中有这样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能念所念性空寂的,你要把你心中的自我意识慢慢的放下,然后佛菩萨的光明才能够照进来。如果你一天到晚把自己的自我意识坚固执着,就像一个房子,你把门关起来,窗户也关起来,就算外面有太阳也照不进来。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这个地方一定要生起理观,才可能真正蒙诸佛的所谓「镜光交处」,所谓的「感应道交」。

这地方表面上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皈依,这都是修学外相三宝,都是属于事修,但是其实都有理观的成份在里面,才能够到最后三七的时候十方诸佛现前。这地方值得注意,这是一个成败关键。

寅二、忏后正修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正式说明罪灭之相:这位修行者他经过前面三七,包括忏悔、发愿、持咒,他即于此道场修三摩地。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说: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坛仪应辍,场地乃存。」你那时候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礼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个地方经行走来走去,但是你坛场的场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坛场的前面,它能够帮助你借事显理,所你还坐这个地方,所以叫做「即于道场」;道场没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会讲到),从一个动态的礼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来,你要赶快寂静下来修三摩地,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因为你前面整个三七的所缘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缘的是墙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创造出来咒语的声音,你表现一种皈依的心,这时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缘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心开始收摄回来,我们讲「念念照常理」,开始安住在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因为这个时候是正修了。

继续阅读

在正修的时候因为透过前面的忏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净」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说,忏悔以后你内心当中,你的整个身心的烦恼障罪障被消灭了,所以你内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说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时候讲出一个譬喻,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通达,透过忏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