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八十六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六讲】(3 / 6)

是佛陀的不了义说。这是第一个、以不了义说来回护自己的过失。

第二种是蕅益大师的解释:「回为已解」就是以不了义说,来当做自己一种狭隘的知见,自以为是,不了权实二法,以少知见来自以为是。这样子也是误导众生。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通达「权实二法」,这才能成就真三昧的因缘。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是正法眼藏,假设违背这种说法的是邪知邪见。

辛四、大妄语戒

【图一】

大妄语跟小妄语的差别,同样是妄语,但是小妄语它只是一种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比方说,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至于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等,六根的一种虚妄的过失。而大妄语是针对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所说的。这地方有六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犯戒过失:

犯戒过失

杂染成魔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在这世界当中的六道众生,虽然你在前面的修学,断除了杀盗淫三种的行为跟三种的邪念,这三种清净的梵行已经圆满成就。但是假设有大妄语的过失,大乘的三摩地还是不能清净的。我们一再讲过,说为什么修止观,你有大妄语就会影响到你的止观?我也是随顺佛陀的教理在思惟啊?因为我们讲到大乘的戒定慧,它是互含互摄的,它的戒当中有止观,止观中有戒。所以你的戒法有过失,你就染污到你的止观,因为大乘佛法是以「一心真如」来开显戒定慧,它是三个互含互摄的,所以有大妄语的过失,三摩地就不能清净,这是互动的。最后的结果是,变成爱见之魔;什么叫“爱见”呢?贪求供养,“爱魔”;谓己成圣,认为自己成就圣道,邪知邪见,叫见魔。最后的结果断失了如来的种性,而忘失了菩提心。这是作一个总说,这以下第二段,看大妄语的相貌:

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大妄语就是未得谓得;“得”指的是得到菩提智慧,“证”证得寂静涅盘。他用什么方式呢?他要求取世间尊胜第一的名称,对前人说我现在证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大乘的十地,乃至于地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的菩萨。为什么称为自己成就圣道呢?他的目的是求取对方的礼拜忏悔,来表示自己尊胜,一方面贪其供养,满足自己的贪欲。这个地方有爱跟见二种烦恼,求彼礼忏,有见,我执我见的意思,贪其供养有贪爱的意思。

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大妄语的结果就是自己变成一颠迦;“一颠迦”翻成中文叫做断善根。为什么大妄语断善根呢?因为大妄语久了以后就变成无惭无愧。所有的善根以惭愧为根本,你自己消灭自己成佛因种,无惭无愧就没有菩提心。就好像一个人拿锐利的刀斩断多罗木,多罗木是印度的树,长得很茂盛,树干很正直,但是这树有一个问题,你只要把它斩断,这棵树就死掉了,就再也不能生长了。所以佛陀预记这个人,将永远的断除善根,无复知见。这个人在今生当中,不可能生起大乘的正见,也不可能再真实的去信仰三宝,沉溺三途苦海,当然也不可能成就大乘的三昧。

大妄语的过失,我们把它做一个归纳,有两个过失: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是欺诳心,所以你自己断了你自己的善根,断除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