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说,为什么如来要垂询圣众而不直接回答呢?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显示方便有多门。因为真如本性是一个绝待圆融,但是悟入真如的方法是很多的。你一天到晚扫地,如果你能够修止观,也能够从扫地当中悟入圆通;你一天到晚拜佛,你也可以从拜佛当中悟入圆通,可以说是方便有多门。这是第一个,二十五个圆通,他们悟道的方法都不同。
第二个,显示归元无二路。显示门门皆能够通达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是绝不虚妄的。当我们从这个门进去以后,所得到的真如本性是绝不虚妄。
这两句话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蕅益大师后来作一个总结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我们现在的生命现象是活在根、尘、识,一个意识的分别心。那么意识分别心当中,这个生灭心要回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么一个遥远的回家的路,你一定要问过来人。说把心带回家,这一定要有过来人的亲自的描述,才能够更加的贴切。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要二十五位大小乘的圣众来回答的主要原因。他们实际上走过来,所以他们描述起来更加的贴切。是这个意思。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 分五:辛一、观六尘;辛二、观五根;辛三、观六识;辛四、观七大;辛五、观耳根
大小乘的圣众在佛陀的垂询之下,就各别地说明自己当初所修的、所证的法门。这当中有五段:一,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一、观六尘 分六:壬一、陈那观声;壬二、沙陀观色;壬三、香严观香;壬四、药王观味;壬五、贤护观触;壬六、迦叶观法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观六尘。“观”是指的能观的智慧,就是本经说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六尘”是所观的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尘境,是所观境。这个地方有六段:一,陈那观声;二,沙陀观色;三,香严观香;四,药王观味;五,贤护观触;六,迦叶观法。
壬一、陈那观声
这个陈那就是憍陈那,他是观察声尘,从声尘当中回光返照,成就三摩地而证得圆通。这个过程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图三】
先看第一段,“音声悟道”。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先说明他成道的过程。憍陈那,有些地方叫憍陈如,翻成中文叫做火器。因为他在家的时候是一个事火的外道,所以叫作火器。这当中其实是五个比丘,这五比丘是很有名。因为这五比丘,当初佛陀出家的时候是做佛陀的侍者,在佛陀成道以后也是最先得度,可以说,整个娑婆世界最早成就的僧宝就是五比丘。这五比丘有哪五位呢?第一个是憍陈如尊者,第二个是马胜尊者,第三个是跋陀尊者,第四个是摩诃男尊者,第五个是十力迦叶尊者,这五个。
那么,这五个首先就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一段等于是“经家叙意”。这以下就正式地来陈述他过去的因缘。
“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说我们五位比丘过去曾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还有鸡园,修学禅定及种种的苦行。“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最初是来到了鹿野苑来度这五比丘,所以他们就看到佛陀成道。
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佛陀为五比丘“于佛音声悟明四谛”,就宣说四谛法门。佛陀成道以后,观察过去的因缘先度五比丘而三转四谛法门,透过了示相转、劝修转跟作证转,来发明整个世间上跟出世的因果,所谓苦、集是世间有漏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无漏的因果。
蕅益大师说,这四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