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出家的禅师,他在参禅的时候就感到很寂寞,因为在世俗的时候很热闹。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一个老和尚,就跟他师父顶礼说:师父啊,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感到寂寞,怎么办?他师父就讲一个偈颂说:寂寞僧家事,喧哗世俗心。长遭儿女累,莫厌水云深。但乐西来意,尘劳久自沉。他说: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来就是寂寞——但是他的寂寞跟世俗的寂寞还不太一样,我们待会再说明。出家的人心是安住在寂寞的。喧哗是世俗的心,你热热闹闹向外攀缘,这个是世俗的境界。这种世俗心有什么缺点呢?长遭儿女累,你要经常遭遇到生儿育女这种尘劳的牵累。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莫厌水云深。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要厌恶水和云——深山里面有水啊,有白云啊。我们在深山寂静当中应该怎么办呢?但乐西来意,你的心要回光返照你的清净本性。尘劳久自沉,你的尘劳慢慢就消灭掉。这个“西来意”就是,我们要观照我们这一念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有我们的佛性作伴,怎么会寂寞呢?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看到过去有一本书,讲到一个西藏的修学大师。有一个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钱,因为身体有病痛,就到喜马拉雅山去拜访这个修学西藏法门的大师。印度王子他当然是一个攀缘心,世俗人都是攀缘外境。他第一件事问这个大师说:大师啊,我看你很寂寞,一个人在这边住几十年。大师说:是啊,我现在很寂寞,是因为你来以后,我才寂寞的。你没有来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处得很好,一点都不寂寞。你一来,我从本性出来,我就感到寂寞。
阿难尊者的怅然若失,就是他还没有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实我们内心当中,你只要强迫自己去观照你的真如本性,观久了,向内安住,你会觉得你心中别有一番的天地。这个地方说明阿难尊者这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因为他习惯性向外攀缘,现在把他攀缘心给破了,他感到一种寂寞,感到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壬四、总斥从来误执
好,我们看第四段,总斥从来误执。
这地方作一个总结,来诃责阿难尊者过去的一种妄想执着。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世间上所有一切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者(不过这个地方二乘的圣者,佛陀是把阿罗汉简别出来,阿罗汉不算哦),阿罗汉、辟支佛以外的这些有学的圣人,即便他能够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叫作灭尽定。
我们知道世俗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四空。那么第九次第定就是所谓的灭尽定,那是三果的圣人所入的灭尽定。灭尽定的特色是把心中的想跟受灭掉,想受灭无为。他认为第六意识为什么会躁动?因为我对外境有感受;有苦乐的感受以后,我对这个苦乐的感受会产生很多的想法,有思想。所以他就把这个想、受——灭。但他这个“想受灭无为”我们要说明一下,跟本经所说的不太一样。三果的圣人的想受灭无为,主要是依止禅定的力量,把想受压下去,就如石压草,让妄想不起。所以他的禅定能够入很深很深。本经当中是,妄想起来归它起来,你只要生起智慧的观照,你观察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就好了,就可以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是从妄想的自体来破除;而小乘的九次第定是从妄想的作用上来压制。
总而言之,不能够成就漏尽,不能断除烦恼成就无生的阿罗汉,都是因为依止妄想。不管你是随顺妄想,不管你是压抑妄想,总之你还是活在妄想,把妄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本性。所以阿难尊者你只是一昧地多闻,增长知识,而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这个地方关键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