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十二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讲】(5 / 7)

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听法是谁?念佛是谁?是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严格来说是生灭心,因为你是攀缘佛的音声才有,你要攀缘法师的声音才有这个想法,这是对的。但是听法跟一般不同,听法刚开始是生灭心,但是你回光返照以后,你从法当中悟到一个“道”,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了。你心中有道的时候,你把佛陀说的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刚开始听到这句话会产生一个感觉、一个想法,这个是生灭心没有错,因为由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静坐以后再去思惟,如理思惟,把这个文字里面的道理体验出来,心中有心得,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了,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了。我们刚开始听法的时候是外境的刺激,这当然是生灭心。但是你要经过这个过程,是不是?你听完以后,静下来思惟这个道理,产生一个理解,产生一个道理,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依止这个道理去做事情,它就不是了。所以你现在听法,也是用这个生灭心听法。你修禅定,你用禅定的力量(这个讲外道的禅定),用禅定把对外在的这种见闻觉知、对外境的分别功能完全消灭,只是攀缘内心的那个幽闲寂静,这个也是一种“法尘分别影事”,你也是攀缘外境嘛。这个外境是什么?你心中的法尘,你过去的影像,来加以分别,这个也是生灭心。

这个地方讲到生灭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五俱意识,这是唯识的名相。五俱意识是,第六意识必须夹带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来攀缘现在的境界,比如说听法。第二个是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单独地去攀缘心中过去的影像,就是内守幽闲。我现在不攀缘外面,攀缘里面,这也是一个妄心。只要是要依托外境才能够生起的就是妄想,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所谓“托尘似有”——依止六尘相似的显现。相似就是本来没有,但是它有它的一个相似的相状。

下面把妄想作一个总结: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陀把妄想作一个总结说:我不是说一定要你执着这个“缘影之心”它不是心的其中一个作用。它也是一个作用,只是它不是你本来面目,它只是一时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个心,是心的一个生灭的作用。在你的内心当中,你要微细地加以揣摩观照:假设你离开了外在的六尘的境界,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还在,离开了六尘还有它的一个明了性,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随境生灭的。

像印光大师说的,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毁谤净土,全世界的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念佛,我照样求生净土。可以看得出来,印光大师依止真心在修行,因为他的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他是依内心的真如本性所发动的愿望在修行。这个就是真心了,这种心是成佛的根本。

假设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是离开了外在的六尘就不存在了,就没有自体了,那个就是前尘虚妄的想象,经过分别所产生的影像,叫缘影之心。这个心有什么过失呢?因为外在的六尘它是变化的,六尘变灭的时候,这一念心就形同龟毛兔角。你用这一念心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设佛陀三十二相变坏了,你这一念心也像龟毛兔角消失了。那么谁去成就法身呢?谁去成就无生法忍呢?你这一念心既然随境而生灭,那么你这一念心就断灭了,随境而消失,随境而断灭。谁能够成就无生法忍呢?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大众“默然自失”。什么叫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里还不知道。就是说,我过去都是用妄想,您现在把我妄想破坏了,但是您还没有给我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他有一个失落感,因为毕竟跟妄想太久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