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九十七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七讲】(5 / 6)

相似的天眼。覩佛闻法,这是相似的天耳。闻法当中我们就能够亲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得大神通,这是相似的他心通。游十方界,游行在十方世界,是相似的神足通。宿命清净,这是相似的宿命通,能够了知过去我们多生多劫的事情,而无有障碍。得无艰险,这地方的“艰险”是指的我们生生世世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当中。

结示劝修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个「刳正性」主要当然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在这地方讲到两种功德:第一个成就相似的五通,第二个不堕恶道。「不堕恶道」,菩萨在什么情况是不堕恶道?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到了内心成就一种菩提心坚固的时候他不堕恶道。也就是说,菩萨的菩提心它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虽然这个菩萨烦恼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善法产生强大的好乐,对恶法产生强烈的厌恶,「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这种菩萨他是怎么样呢?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他即便一时造了恶业,因为他对恶业非常的厌恶,他马上能够忏悔,即便他因为某种恶业到了恶道去。我们讲弹球地狱,他马上弹出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这种增上惭愧的力量。当然这跟持戒是有关系的,持戒是帮助我们菩提心。这是讲到「刳正性」,刳正性包括执身不动,也包括执心不起。

壬三、违现业

【图三】

“违”,不随顺的意思。前面两个,一个是断五辛,一个是持戒。这地方就讲到修习「止观」。以止观的力量来来违背我们生死的业力。生死的业力是说,我们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产生六识,六识是起惑颠倒的根源。所以你看《楞严经》,它在破六根、六尘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唯识学》修学止观是根尘碰撞以后,先把“识”创造出来,然后再来对治。《唯识学》它是渐次止观,它是在第二义谛的时候对治。《楞严经》它根本不允许你生起六识,它根尘一碰撞的时候,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马上要渗进去,它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它后面会讲到「根境不偶」。

蕅益大师说: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主要是持戒清净,是一种助行。这地方的「违现业」,正是一个圆通的正行、修习圆通。

征起

云何现业?

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

答释

脱离根尘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来。也就是说,前面受持大小乘清净戒行的人,他内心当中慢慢慢慢对于男女贪爱的意念慢慢的淡薄,因为他的「执身不动,执心不起」,就算是偶尔有一些邪念生起,马上能够责心忏来加以对治。所以他对外在的六尘没有太多的活动跟放逸,他对于六尘的攀缘相对的减少很多了。到这个地方,古德的解释还是属于持戒的范围,这地方还是持戒的范围。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正式的修止观)在持戒清净不对外攀缘的基础之下,开始修习圆顿止观,旋转我们六根的功能,而归于六根的根性。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就是前面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们六根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在用它的时候你不能随着它的作用而转,你要在作用当中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观察它六根之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们会见呢?为什么我们会听闻呢?那个功能从哪里而来?

所以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时候,「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这时候我们对六尘的攀缘就减少了,能对的六根就没有一个攀缘的对象,最后「反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