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法的拜忏、发愿、持咒之后,把粗重的烦恼罪业破坏了,这时候开始正修。端坐安居,这时候你不能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了,也不能礼拜了,静坐下来,而且是要闲居静处,要找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修行一百天的时间。念念之间,能够观察身心世界,你经常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这是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参。你说我从前生来,不对!因为我们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我们前生的心态跟今生的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你不能说从前生而来。那么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不是到来生,因为来生跟今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回光返照以后,观察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它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因缘的假相,这时候慢慢慢慢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
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第一个无明就是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破坏以后,它整个十二因缘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就慢慢慢慢的消灭。这个就是说,在整个一百天当中,你不断的观察你现前的身心世界是「相妄性真」,这时候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就在一百天的静坐当中成就圣道。蕅益大师解释这个「须陀洹」说:其实这个不是小乘果位,发菩提心又观想大乘的真理,怎么证小乘的果位呢?他说这地方实者是二种意思:一、他指的是圆教的初信,举他的一种断德的相应,是圆教初信位。二、从义判来说,是属于大乘的见道位,也就是圆教的初住,别教初地的所谓的法身菩萨,这样才合理。这地方指的是利根的。什么叫利根呢?就是你这人烦恼很淡薄,有些人他天生没什么烦恼,贪烦恼也很淡薄,他也没什么脾气,瞋心也很淡薄,根性也不愚痴暗钝,烦恼淡薄,善根深厚,这两个缺一不可。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钝根,有些人烦恼粗重,善根也不足,他的身心在现世当中不能成就圣道,但是他经过前面三七的修忏,乃至于一百天的静坐修止观,他能够到达「决定自知成佛不谬」。这在〔唯识学〕的判教,胜解行地;要以〔天台〕的判教,是圆教五品观行位,第一个随喜品,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对这种真如理性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是在一百天当中的修学,它是透过先礼拜、经行然后静坐,这个次第是很重要。你看有些人他事情很忙,忙完以后,一到佛堂他就坐下来,这个都是错误的。你到了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是先坐下,拜完佛以后然后经行,经行以后再坐下。在『小止观』说:你在整个进入到止观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道前基础,要有一个破障的基础。你看它这个地方的次第都讲得很清楚。
癸二、总结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这一段到底是在回答什么问题?我们回顾一下,看讲义184面,脉络第三段「正请道场」。
阿难尊者说: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针对末法众生去佛久远,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应该怎么去远离魔境,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佛陀讲出二个重点:一、四种根本净戒,二、安立道场,诵持神咒。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安立道场。古德把道场分成内道场跟外道场:一、内道场是包括持戒清净跟诵持神咒,内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场现出来,持戒清净,诵持神咒;二、外道场,安立种种坛场的庄严。
古德注解的意思,一般来说都偏重在内道场。末法时代你真的没办法找到这么多的香料来制作坛场,其实你还是以持戒清净,很虔诚的持咒是比较重要。你看,虚云老和尚他在山中,有一天他中午的时候煮芋头,煮熟以后因为芋头还很热,他想这么热也不急着吃,先坐一下。结果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