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闻性。所以,前面的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而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依止一分的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这个相妄性真,最后回到一念心性,变成两分;依止两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循环。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的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它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它觉得外在的境界都是他历练的对象而已。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但是不为一切障碍所破除。因为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生心,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金刚。他依止这样的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而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他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众生种种的安乐。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跟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这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分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分的利益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两个都具足,与乐拔苦都具足。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这以下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相状。这个地方也分两段:一,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当然,他的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就不同,应机说法。
寅一、现四圣法界
【图一】
看“现四圣法界”,看第一段。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第一段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一个菩萨是用什么样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看能感。说“若诸菩萨”,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菩萨种性,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地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那么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个,他成就了三昧的禅定;第三个,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
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当然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盘,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个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这个时候,他的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个时候招感观音菩萨的现前,“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在这个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来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地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有这样的一种感应的力量。
这是针对于菩萨的感应。
再看第二段。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假设是有一个独觉,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