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的思想是非常清楚,说是“快得无碍”。这个“快”,就是通达愉快而没有障碍。现在又听到了所谓的“一六亡义”,就上一堂课说的,六结一旦解开,其实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因为六结是依止一念妄心而起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相互的作用,但是现在却还没有通达如何来选择自己的圆通本根。
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对于整个楞严三昧的观念非常清楚。但是,真如本性是一个无相的清净圆满的真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一个门、从哪一个点悟入会比较好呢?你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么多的方便门,那么哪一个会比较适合我们?修学的下手方便,阿难尊者还没有明白,所以把自己修学的整个心情表达出来。
看第二段,“依解起修”。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这个地方就赞叹法门有救拔的力量。
阿难尊者就说,“世尊,我辈飘零”,我们这种生死凡夫飘落于生死轮回当中,可以说是“积劫孤露”,多生多劫,“孤露”,就是孤苦无依的意思。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何心何虑”就是何等的庆幸,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又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并不是自己能够事先预知得到的,而且能够“预佛天伦”,又能够生为佛陀的堂弟。这个情况就好像“如失乳儿”,好像失去乳母的小儿,假设没有人救护的话是生命不保,这个时候突然间遇到了慈母的保护。就表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一直在根、尘、识当中打转,我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家。一次的根、尘、识消失了,又现出另外一个根、尘、识,那么我们永远被根、尘、识所牵引!这个时候佛陀在首楞严王三昧开始告诉我们,要破根、尘、识,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够解脱生死。所以这个时候就好像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儿子遇到了慈悲的母亲一样,就得到一个所谓生命的救拔。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假若我能够把握这一个殊胜的因缘,这个“际会”就是这样的一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殊胜的因缘,我肯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因此际会道成”,成佛是要有机会的。
那么当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去修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一段是比较深,诸师的注解不同,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比较清楚。
蕅祖说这个“所得密言”,是约着因地的观行来说的。那么为什么说我们在因地修学的时候是“所得密言”呢?因为“行起解绝”。首楞严王三昧在讲道理的时候,佛陀依止名言来发明三谛理,但是真实在修止观的时候是离开一切名言的,是没有相状的。你观察这个因缘法是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当体是无自性的、是无生的,但是它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在观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的,这叫“所得密言”。在因地的时候是“行起解绝”。
在果地的功德可以说是“自心本具”。当我们破妄显真,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相状破坏以后,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个心性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还同本悟”,是本来就具足,只是我们过去一时间把它疏忽了而已。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跟法门修学的过程。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这个地方一个相反的字句,如果不能够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来修习观照,那么这跟没有听闻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徒闻无功。说这个机会难得,这是讲到法门的殊胜。
我们看第三段,“请问圆根”。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这一段就正式地来请问圆通本根,说,唯愿佛陀能够依止大悲心,教授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