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凡夫,他从年轻到老的时候,人跟人之间差别越差越大。你看刚出生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到了八十几岁的时候,两个人没办法相处了,越老越难相处,差别性越来越大,因为他向外攀缘嘛。向外攀缘,他的性格、他的想法就越差越大。修行人不同。修行人啊,欸,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跟我不太一样,我跟你也不太一样;但是修了三十年以后,两个人差不多。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回光返照,大家都在把心带回家。所以你发觉修行人啊,越修行,他的心性越差越少,越来越淡薄。
所以,六根门头的相同点,就是它的根性,就是一念的清净本性是相同的,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是相同的;但是他在向外攀缘的时候,那就各式各样,五阴的相貌就产生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回家的路是完全相同的。
在律上佛陀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修四念处的时候,他一直不能够破坏他五阴的障碍。他随大众修苦行的时候,他的身心世界一直放不下。后来这个比丘很苦恼,就请问佛陀。当然佛陀是无所不知,佛陀叫阿难尊者去跟国王借皇宫。说你带这个比丘去住皇宫,住一夜。结果这个比丘在皇宫当中,在一个华丽的环境当中修一夜以后,证得阿罗汉果。换句话说,有些人在苦行当中生起出离,有些人必须在好的环境当中生起无常观。
所以佛陀在这个公案讲完以后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我们很难清楚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回家,因为刚开始形成烦恼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同,所以你回家的路、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样。你说,欸,你拜一千拜,我也拜一千拜。不必!这个法门适合他,不见得适合你。但是回到家以后却完全一样。佛法的修行很妙,刚开始的时候,他修唯识学,你修天台宗,你念佛求生净土,他走圣道门,方便有多门,但是成佛以后,大家所证的真如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大家要体会一下,这个理事的圆融,理观、事修的一个相互关系。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