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空寂。但这个空寂的法,佛陀必须要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知道啊。佛陀说它也是空,体也是空,用也是空,那全世界没人知道。所以佛陀怎么办呢?“言妄显诸真。”佛陀必须安立名言。说是“妄”,我们的身心世界六根六尘是虚妄的,由这个虚妄的生灭相来开显不变的理体是真实的。因为佛陀讲的法是给众生听的,而众生的思考模式是习惯对立的:这个是黑的,黑的就不是白的,白的就不是黑的。我们习惯是落入二分法的思考,所以佛陀必须安立说,哦,相状是虚妄的,体性是真实的,所谓“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们刚开始放弃生灭的相状,安住在不变的理体。佛陀必须要假立名言来开显虚妄、来开显真实,但事实上,虚妄的作用跟真实的体都是一种虚妄的安立,都是名言安立的。这叫依言真如。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所以当我们真实悟入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它尚且不是真实,它尚且不是“真”,当然也是非“非真”。“非真”是虚妄。它连真也不是,何况是虚妄呢?所以,我们真正悟入真实心性的时候,是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云何见所见?”那还有什么一个能见的六根,还有一个所见的六尘呢?
也就是说,心性的这个性德,真如本性这个性德,是“本来无一物”的,是佛陀假名安立:这个是随缘不变之体、这个是不变随缘之用,是一个名言安立的、让我们悟入真实的方便。但是你真正从这个地方悟入以后,你真实跟心性相应的时候,那是离名言相、离分别相,是一切法不可得,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是讲到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发明它如实空义。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前面是从绝待圆融的角度来看真性,这个地方是从对待的角度。
“中间无实性。”能见的六根既然不可得,所见的六尘也不可得,那么中间所生起的六识的了别,也是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这个“中间”指的是谁呢?正是指的六识的想象。“是故若交芦。”所以我们常说根跟尘的关系,就像交芦一样,两根相连互相依存,而中间的虚空就像六识的作用,是没有实体的。这个地方把整个根尘识的相互关系就讲得很清楚了。
继续阅读
“结解同所因。”所以众生的系缚跟圣人的解脱并没有二因,皆是六根所生起的。“圣凡无二路。”圣人之道是由六根的智慧观照而生起,而凡夫的道也是由六根的颠倒而生起,所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完全是由六根所生起。离开了六根,就没有凡圣之道。圣凡都是在六根当中活动,只是一个是随顺于六识的妄想,一个是随顺于智慧的观照,产生差别。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圣凡无二路。”我们一再强调六根,蕅益大师说,那为什么我们不强调六尘呢?因为六尘也是依他起啊。
你在六尘当中你就很难修学了,你试试看。遇到事情,我们把所观境锁定六尘,那你就完了。诶,这件事情是他错,这件事情是你对。我们分别六尘的好坏,那你就很难修学。所以你看,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把心收摄回来在六根当中。所以你修学,你的心经常在六尘活动,你就完了。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不要去管对错。不是说你不知道对错,你知道就好,但是不要再往这个方向想下去,煞车!知道这个是业力显现,这样知道就可以。因为你要守住六根,因为你再往下那就是六尘六识了,那就完了。
所以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安住六根,什么叫做舍识用根,你要把这个道理体会出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