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先讲第一个,性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长行文之后,佛陀又重新把这个道理以偈颂的方式再宣说一遍。
这个偈颂,古德的注解上说有三种的含义。为什么讲完长行要讲偈颂呢?因为有些道理意犹未尽,所以必须用偈颂再加以补充;第二个,对于后来的众生,能够再一次地听闻。佛陀在讲这一段长行的时候有些人没有听懂,或者他没有到来,这个时候佛陀用偈颂再讲一次,让他能够再次地听闻;第三个,对于好乐简略的众生容易忆持。因为偈颂文简意赅,辞约理富,所以对于末法好乐简略的众生,他能够把这个忆持下来,不断地背诵,就能够产生修观的效果,有这种容易忆持的效果。
我们看偈颂,这当中有两大段:第一个讲到性德的如实空义。如实空当中分两段:第一个讲到离言真如,第二个讲依言真如。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看离言真如。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我们在修《楞严经》的时候,所对治的是六根中的攀缘心,但是所依止的是真实的心性。这个真实的心性,蕅益大师解释,其实它这个“真”,叫“非真非妄名为真”。你要执着它是真,那就不对了。这个真实的心性是离诸对待的,它也不是妄,它也不是真,那是一种无分别智亲证的一个意境。不能用想象,因为你想象一定落入一边。它这个真性是无分别智所证的一个理体。
那么,依止真性而生起有为诸法。这个“有为”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身心世界的种种的相状,它是自性空的。为什么说这有为诸法是自性空呢?因为缘生的因故,它是假借业力的因素而生起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呢?因为你过去有这样的业力。有各式各样的业力,产生男人的六根六识、女人的六根六识等等,就是假借过去的业力而产生的一种生灭的因缘。所以就好像是如梦如幻,它只是一时的假相而已,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我们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你看你今生,你身为一个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你有你的六根。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又换另外一个六根了。你可能到天上,换了一个天上强大功能的六根,你的见看得更远,闻听得更远。我们的六根是变来变去的,所以它是“缘生故如幻”。好像我们作梦一样,你看你昨天的梦跟今天的梦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它是一段一段的,是生灭变化的,所以这个真性所生的有为诸法是自性空的,如梦如幻的。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前面讲到它的作用,这个地方讲到无为之体。真性的无为之体其实是没有生灭相,没有起灭的;但是它这没有起灭,它也没有说一个真实的实体可得,好像空中之华。什么叫“空中之华”呢?古德解释是本自不生,华本来就没有生,当然它是没有实体。
有些人对《楞严经》有意见。他的意见就是,《楞严经》讲真如,安立不变、安立随缘。当然“随缘”大家没有意见,但是这个“不变之体”好像产生自性执的意思。但是你看这段经文,“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佛陀说,这个不变的自体也是如梦如幻的,也是“如空华”。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其实真实的心性,不管它的不变之体,还是它随缘的妙用,都是“毕竟空”的,是“本来无一物”的,它只是有这样的作用而已。有一个不变的作用,有一个随缘的作用,如此而已,法本空寂。
我们再看依言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