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听了前面的一科以后他的一个心得。阿难跟法会大众听闻了佛陀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个,“疑惑销除”,佛法当中产生了真实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们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有一念虚妄的迷情,所以产生虚妄的烦恼,招感虚妄的果报,如此而已。所以他对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坚定。
第二个,讲到他的智慧的理解,“心悟实相”。他知道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所谓我们这念心是本自清净,是离一切相的;这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它又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当体即中”,他知道这一念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他对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貌产生了理解,所以身意感到轻安,身心轻安。
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身心轻安?因为它能够调伏粗重障故。我们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结,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相,向外攀缘以后,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取,所以感到很粗重。而阿难尊者真实体悟到其实相是虚妄的,只有心的性体是真实的。他把这些相完全放下了,所以感到很轻松、很安稳。这种感觉是“得未曾有”。
因为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再一次地感到非常的悲痛。这个地方悲痛的是他过去无始劫来心随妄转,认贼作父,枉受轮回。所以他又“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我们看他讲出了三段的文。
先看第一段。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但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同体的大悲,一种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具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的善巧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的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而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个时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于生死苦海。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
看第二段。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说,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的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古德把这个“十方国土”判作凡圣同居土,这个“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一念心具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
如来也多次地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行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天王(这个天王是佛陀)设置的这个华丽的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