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我跟烦恼打仗,我输你一千次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远战胜它。为什么?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烦恼是不真实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显现的一个假相。所以一个人觉悟以后,就永远不会颠倒了。
所以佛陀一再强调一念熏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妄想在心中虽然缠缚了多生多劫,毕竟它是虚妄的。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刹那的时间,就可以让它光明。这个地方佛陀强调,因为你的熏修是真实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就能够有出缠、授记种种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实际去修学的功德。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分二: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丙二、为末世示道场的方法
我们看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蕅益大师把《楞严经》的正宗分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讲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当下是所谓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也就是说,前面这一科把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实相标出来,就说明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所观境出来了。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一个安住的处所——所观境。
继续阅读
这以下的“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就说明了一个能观的智慧。我们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善巧方便来趋向我们的目标,趋向我们的所观境。前面一科是所观境,这个地方是能观的智。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是一个如如理,这个地方是一个如如智。
好,我们解释这一科的标题。
“示不生灭”,这个不生灭就是指的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因为它能够远离对待,“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它不生灭。“本修因”,就是当作整个根本起修的真因。因为依止不生灭之真因,才能够契证不生灭的果觉。依止这个不生灭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依止处,从一个不生灭的心性当中来修习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那么,这三观的智慧为什么叫妙呢?因为,“妙”指的是不可思议,即此能念的一念的心中,当下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说,依止一心三观而照了一境三谛,而最后悟入不二法门,所以叫作妙。从圆教的角度,从最初的发心乃至于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观来照一境的三谛,所以整个圆教都是微妙不思议的法门。这当中以空观来破除烦恼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除业障,成就解脱德;以中观来破除报障,成就法身德。
所以,在因地叫作三观,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随顺。这个就是整个三观的内涵。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为当机来示圆通本根,先讲到修学圆通的下手处;第二个是为末世来显示道场的方法。因为末法时代魔障特别多,应该怎么样来结界、来受持神咒、来破除内外的障碍?前面一科是正修,第二段是破障。
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 分二:丁一、叹领述请;丁二、宣示法义
这个“当机”就是阿难尊者;“圆通本根”就是圆融通达的一个修学入门的处所。因为阿难尊者过去生的习气“一向多闻”,在六根当中对这个“闻” 有特别的相应,所以佛陀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就选择了耳根圆通,使令他能够从闻下手而反闻闻自性,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地方是讲这段。这当中有两段:一,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
丁一、叹领述请
首先一段是“叹领述请”,阿难尊者赞叹佛陀、赞叹法的殊胜,而且他表示“领”,他领会了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后请佛陀开示修学方法。这当中有四小段。
【图一】
先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