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
看第一段,明不变随缘用。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讲到众生的杂染缘起,第二段讲到诸佛的清净缘起。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从现实的角度,我们的确是障碍重重。你看,我们内在的烦恼经常干扰我们,业力也障碍我们;外在的果报相也种种不如意,烦恼障、业障、报障。佛陀有种种的自在,而我们种种的障碍。那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同样一个心性——这个地方就讲到,作用不同,缘起不同。
我们看,众生把这个心性错用了。佛陀说:“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这个“汝”当然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但是古德说,其实包括整个九法界众生。“以色空”,这个色空就是我们在一念的心性当中产生了一念的无明妄动,所谓的想要向外攀缘的一个心。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了所谓的三细。三细,简单地讲就是产生能所的对立,所以产生了种种七大的相状出来。可以说是迷真起妄,一念的迷情产生了色空,产生了种种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于七大的相状。
“相倾相夺”,前面是讲到迷真起妄,这个地方讲执妄为真。前面还是阿赖耶识的依他起,这个“相倾相夺”变成遍计执了。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相状又产生个人的爱取,产生很多的爱憎取舍。爱憎取舍以后,就使令有些东西我们产生喜欢,有些东西产生排斥。“相倾”就是彼此间你非常欢喜它,喜欢追求它;“相夺”表示你心中的厌恶。
在一念心性当中,我们内心产生了两种状态:第一个,一念迷情的妄动而产生一个相状;第二个,我们对这个相状又产生了爱憎取舍。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随顺这样两种的活动,就产生了变化了。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身为一个一念心性的清净本体,因为我们的无明妄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爱憎取舍,就产生了各人不同的七大的相状,周遍于整个各自的法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我们循着各人的烦恼业力的因缘,就看到了风是动的,虚空是澄清的,太阳是光明的,乌云是黑暗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风会动、虚空是澄清、太阳是光明、乌云是黑暗,是我们心中产生了妄动。
也就是,我们众生一念无明的妄动跟心中的爱取的这一念迷闷心,可以说是“背觉合尘”。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清净的觉性,没有把觉性的功德开发出来,反而是追求外在的尘境,结果产生了尘劳烦恼,产生了障碍的三界六道的世间的果报。这个障碍是这样来的,是因为我们向外攀缘,所以产生了障碍。但是,这个障碍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一念回光返照,这个障碍又消失掉。所以,你不能说障碍有,但是你也不能说障碍没有。
说“梦里明明有六趣”,我做梦的时候真的是有这种人事出现,但我醒来以后没有。那你说这个梦境是有还是没有?那你就自己要去参透看看。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那就是一个因缘和合假相。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