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四十九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九讲】(6 / 7)

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有时候我们会想,我们看到平常很多事情真的是有障碍,但是为什么佛陀、菩萨看事情都没有障碍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到底是谁对谁错呢?这里的“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就是角度的问题。你看事情的时候,如果是一种心外求法,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我保证你障碍重重,因为你被业力牵着走嘛;如果你把这个心收回来,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法法消归自性,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我保证你没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说你站在“相”的角度来看事情,障碍重重。我们前面说,你一念的向外攀缘,启动了痛苦的根本,烦恼障、业障、报障;你看事情的时候你回光返照,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不迷、不取、不动,你看事情是如梦如幻的,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讲《庄子》的一个小故事来作一个譬喻。他说,有一天,白云往东边飞,飞了很远很远以后,到了东方一个大树的地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满面慈祥的老人家绕着大树,非常快乐,又走又跳,双手又拍。白云就想,这个老人家怎么这么高兴呢?不就是绕着一棵树吗,为什么这么高兴呢?白云就停下来,问老人家说:老人家,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啊?这老人家就停下来,看了一下白云说,难道你有心事吗?白云说,我的责任很大的,你都不知道。它说,你看啊,我的责任是要让整个天地风调雨顺,让大家在雨水的滋润当中,得到万物的滋长。芸芸众生因为风调雨顺,能够丰收,才能够把饭吃饱。但是有时候我不能满意的。你看,有时候乌云经常来障碍我,弄得天上的气不清;有时候地气又郁结,弄得上下之气也不能交流。我的工作是障碍重重,弄得风不调雨不顺,我怎么会快乐得起来呢?白云又问这个老人:那你说我要怎么快乐呢?

老人就说,吾弗知也,吾弗知也。这个我不知道,我不能回答你啊。他又走他的。白云没办法,就飘走了。

三年后,它还是没得到答案。但是它想,这个老人家会快乐,事出必有因,它又往东边飘过来。这个时候它很虔诚,停下来,很恭敬、很虔诚地正式问老人家说,你一定要告诉我你快乐的原因。这个老人家就被它感动,说,好,那我告诉你。你要快乐啊,你要记住两个字,就是“心养”。这个“心养”的意思就是说,你用内心去长养一种清净的道。当然,以道家来说用自然之道,什么事情顺其自然。佛法是认为,你要能够以如来藏妙真如性的空假中三种道来长养你的内心。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快乐,你的心却老是去住在外境,你不可能快乐。

你看富楼那尊者的疑问,你就知道小乘人是法执很重,所以看到事情都是障碍的。那么为什么佛菩萨看到事情都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呢?因为他的心没有住在相上,他用这种清净的道,二空真如之道来长养内心。

那你说世间上到底有没有障碍呢?答案很简单,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嘛。你要心外求法,你一定有障碍;你法法消归内心,就变成没有障碍了。就是这样子。这个是角度的问题。所以,“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是虚妄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虚空的空花会障碍谁呢?因为你执着它为实有,所以它才产生障碍。

壬二、重明理性 分三:癸一、明不变随缘用;癸二、明随缘不变体;癸三、结责迷情

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把富楼那尊者的障碍点回答了,但是佛陀又把它发挥出来,“重明理性”。

我们看壬二,“重明理性”,再一次地发明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

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明不变随缘用;第二个,明随缘不变体;第三个,结责迷情。到这个地方佛陀就正式地讲到这一科的重点,所谓的“三谛理”的重点。

癸一、明不变随缘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