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三十四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讲】(7 / 8)

寅二、非离心有

说是离心别有。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假设离开这一念心有它个别的方向跟处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这个法尘有其善恶的自性,那么到底它是有知还是无知?说它是离开心有它的处、有它固定的体性,那么这个体性到底是一个心法的有知?还是一个色法的无知呢?

分两段,先说“有知”。

假设它是一个有知的心法,“异汝非尘”。它既然不是尘,也不是你的心法……身为法尘,它是一个有心法的。它既然不是你的心法,也不是一个色尘,那它表示是什么呢?是“同他心量”,那是他人的心量,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一定要说“即汝即心”,这个就是你的心法,那么这样子你就变成两个心。你这一念心怎么能够分成两部分呢?一部分变成能缘,一部分变所缘;一部分是内处,一部分是外处呢?这不合道理。你的心是不能分成两部分的,不可以。所以,说是有了知的功能,是不合理的。

再看“无知”。说这个尘它是离心别有,而且没有明了性。这个法尘它是心中的影像。如果是离心别有,既不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个“离合冷暖”就是触,触尘就是“离合冷暖”),它既不是外在的这个五尘,也不是虚空相状,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它离心别有,那么这个影像到底是存在哪里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既然在整个色(这个色指的是色声香味触)、在五尘当中、在虚空当中都没办法显现,那么在人世间,不应该说在五尘之外、虚空之外还另外有一个色法存在,不应该这样。即使离开了色空之外,还另外有一个东西,那么它也不是心所缘,表示你的心根本攀缘不到。既然心攀缘不到,那么这个处的定义又怎么安立呢?身为一个处,它必须要“所缘为义”。所以,说它是没有明了性、离心别有,那么你根本找不到它的存在!它到底在哪里呢?它不在你的内心,也不在外面,也不在色空。那你看,找不到。找不到的话,你根本没办法攀缘。没办法攀缘,就表示它不是一个处。所以,“离心别有”也不合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丑三、结妄归真

但是我们每一次拜完佛、念完佛的时候,做完一件事情,我们心中也真的会留下很多很多的影像存在。那这影像是哪里来的呢?看佛陀的回答: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所谓的法尘,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这个能缘的心跟所缘的法的相互作用,只是个人的业力所显现的一个假相跟作用,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讲完了。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道,大乘的真实之道、大乘的成佛之道,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在我们穿衣、吃饭、睡觉当中都经常显现,只是我们没有回光返照,当面错过而已。不是说你到哪里去,到西藏去干什么,求什么道,不是!其实道就在你的身心世界当中,只是我们是不是具足这个智慧的法眼去观察它,去把它找出来,当作你一个成佛的正因,当作你修习菩萨道的一个真实的首楞严王的功德,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讲开悟的楞严,其实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在身心世界当中,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遇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