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照镜子:哦,原来头又出现了。佛陀就用这样的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告诉阿难尊者:这个人发狂去找他的头,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狂妄之心,在错误地引导他。但是这个狂妄心在引导他的时候,他头并没有失掉,只是找不到而已。最后这个狂妄心被这么一“啪”打下去,醒过来了,找到头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流转三界呢?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动,然后跟着妄想走,再从妄想当中变现了地狱、饿鬼、畜生等很多很多的因果出来。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破坏以后,整个三界果报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是一种清净庄严的世界出现。但是清净庄严的世界,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只是我们以前跟着妄想走而已。所以,你要能够从妄想里面出来,回归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实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观念。这个观念你要建立起来,你整个修学就有善巧,你就不会修那么辛苦。而且在进步的过程当中,你会突破得很快。这是讲理论。
继续阅读
乙二、修学止观
(一)道前基础
第二个是讲修行,“修学止观”。这里正式说明返妄归真的方法,佛陀讲到有“道前基础”跟“正修止观”。佛陀讲二十五圆通之前,先讲修学有三种基础:
第一,严持净戒。当然佛陀讲的戒没有那么广,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杀盗淫妄。这四根本戒,是三世诸佛出世的一个根本。佛陀说,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四条戒是一定会制的,其他的戒就不一定。为什么呢?这四条戒是修道的根本。你根本破坏了,你三昧也消失掉了。
第二,诵持神咒。这是在对治鬼神障。佛陀说:末法时代,所谓的魔强法弱,鬼神特别多,所以要诵持楞严神咒,来保护修行者免离鬼神的障碍。
第三,安立道场。就是说你修学依止的处所很重要,你要有一个清净的处所,还要结界,还要供养佛像——要有种种的香华灯烛的供养。这个地方讲到依众靠众、依止道场的重要性。
这三个都是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础,缺乏一个,你这个三昧就修不成。这个是修道的基础。这个基础你具足以后,你就有资格来修学这个三昧了。
(二)正修止观
这当中有“正修止观”,这个止观在修学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发菩萨愿。《楞严经》在修学之前先发愿,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后、开始要修行之前,要发菩萨愿:你为什么而修习?你用这个愿来引导你的修学。当然这个愿是从内心发起来的,我们思惟道理、了解本性以后再发动出来的。
第二个,正念真如。正念真如是整个正修。
正念真如在本经当中,它是先观察内心的真如,然后再观察外境的真如。先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有不变的体性、从你的心中找到不变的体性,然后再从外境——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整个身心世界变化当中,找到外境的不变。
《楞严经》的正念真如——其实真如是包括不变跟随缘两个功能,但是它主要先找到不变。就是说,生命是变化的——你看那个波斯匿王说,我三岁的时候身心世界是这样子,二十岁的时候是很年轻,现在六十岁又衰老了。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变化。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前一个小时的你跟现在的你也不一样。那我怎么办呢?云何应住呢?所以你在这个变化当中,要找到一个不变的体性。《楞严经》是先找到不变,然后再去求随缘,以不变应万变。先求不变,再求随缘。它的观念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楞严经》的观念,你没有找到不变的体性,你没有资格谈随缘。你连不变都没找到,你怎么随缘呢?你随缘的时候就跟着妄想走了,你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