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人都回头用惊叹的目光看着这列绿色的铁皮车。
一名年轻士子感慨的道:“早就听说京畿有奇物名为火车,无需人畜之力可载千万吨重物奔驰如飞。初听还以为是谣传,今日一见方知是自己见识太少也。”
他旁边一名士子也下意识的接话道:“是啊,我也是早有耳闻一直不敢相信,亲身乘坐才知道所言非虚。据说此物乃夏国公所造,果然不愧是神仙中人啊。”
说完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大生知己之感。
“某邓州廉生虹,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哦?那可真是太巧了,咱们还是半个乡亲,某复州王堂。”
两人都属于山南道,还真是半个老乡。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这里见到家乡人他们自然是非常开心。
互相见礼重新认识过后,廉生虹问道:“可是复州竟陵王堂王时升?”
王堂惊讶的道:“正是王某,廉兄是如何知道王某的?”
廉生虹苦笑道:“说起来咱们两个可真算是有渊源,我并不是因为你的才名才听说的王兄,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了。”
王堂道:“哦,敢问其详?”
廉生虹语气复杂的道:“家父曾经在竟陵游历,听说了王兄苦学不辍感动县学教谕的事迹,回去后时常用这件事情教导与我。”
“所以我对王兄可谓是闻名已久,没想到今日在此得见本尊,真是缘分啊。”
王堂瞠目结舌,好半晌才摇摇头道:“这还真是……缘分呐。”
有了这个缘故在,两人的关系就变得更加亲密了。
实际上廉生虹刚才话里已经很给王堂留面子了,只说他感动县学教谕,却没说是怎么感动的。
王堂家境贫寒,虽然朝廷分的有地,但奈何父亲肢体残疾不便劳作,只有母亲一人忙里忙外养活一家几口人,日子过的可想而知。
这样的家庭情况自然就没钱送他去学堂读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帮母亲干活懂事儿的早。知道读书才是出路,就利用闲暇的时间翻墙去村里的私塾偷学。
偷听的多了总会被抓住,私塾先生就训斥了他几句。读书人吗,都喜欢掉书袋子,训人的时候难免会夹杂一些‘圣人之言’。
结果王堂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张口就把后面的语句给背下来了,而且是一口气背了数百字,没有丝毫错误。
那个先生大惊,连忙又询问了他很多东西,结果他都对答如流。先生知道自己遇到读书的种子了,就决定要收他当学生。
当然了,这个先生也不是动了爱才之心,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升学率。
要是能把弟子送进县学,那他的私塾就可以打出名气,能招收更多的弟子了。
但不管怎么说王堂获得了读书的机会,跟随这个先生学了半年。
十岁的时候被这个先生带着参加了县学考试,虽然成绩不突出但也算是考进去了。
然而别忘了他的年纪只有十岁,在一众十五六乃至二十岁的同学中间,他就显得很突出了。
县学的教谕一打听他的情况也是非常惊讶,当场就收他为徒。并且四处为他扬名,使他的事迹名传当地。
后来他也争气,在县学名列前茅接连考中生员和举人,只是在今年的道试中折翼。
但很多人都说是他的成绩勉强也算是合格,只是上面的大宗师们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年龄还太小,压一压磨砺一番会有更大的成就,所有没让他过。
这就是王堂的经历,虽然很传奇很立志。
但不管怎么说,当面揭穿别人的贫寒出身都不是一件礼貌的事情。别人自己提那是他不忘本,一个刚认识的人张口就说,那很难不让人多想。
所以才说廉生虹是给他留着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