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观相符,所以施行起来便是仁政。
就拿谋反叛乱大罪来说,倘若牵连的人实在太多,儒家当政者便会考虑影响,顾虑后患,便可能会只诛首恶,其余人酌情赦免。
处理完之后,儒家还会反躬自省,来一波经典的抛开事实不谈,这么多人反你,难道你就没有一点过错吗?
这种处理方式,便是法不责众最好的写照。
若换做法家的处理方式,那可就一点缓和的余地也没有,统统杀光!
经过蔡邕这一解释,林朝顿时恍然大悟。
虽说蔡邕这些话中肯定有为儒家粉饰的地方,但道理的确是这样。
都说汉承秦制,其实这是个误区。
因为汉继承的只是秦的郡县体制和官制,而非秦朝的一切东西都拿来套用。不然汉初也不会用黄老之学来与民生息了。
至于百代皆行秦法,更是一个伪命题。
似秦法那种严苛的政令若真能传百代,后来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时,就不会出现赳赳老秦,喜迎沛公的局面了。
看,连秦人自己都受不了秦法,又如何传百代?
真正流传千古的,是始皇帝确立了华夏大一统的制度。
自始皇帝之后数千年,但凡有志者,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黔首百姓,都在维护华夏大地的统一性,不容神州被虏寇践踏!
眼看林朝被蔡邕说得沉默不言,郑玄开口总结道:“子初,为师不知你为何一定要引法家入学宫,但为师想告诉你,但凡严刑峻法治国者,最后皆身死国灭。子初你素来善待百姓,此番道理想必也不用为师赘言……”
“多谢老师教诲,弟子明白。”林朝拱手道,“但弟子仍想引法学入学宫,《商君书》自是歪理邪说,但弟子以为《管子》、《韩非子》可堪一读。”
《管子》自然是没问题的,毕竟管仲是儒家还是法家,这个问题一直未有定论。
至于《韩非子》,里面的内容倒是不像《商君书》那么邪恶,更多的是对古今之思辨,虽然仍有五蠹这种蔑视礼仪道德的东西,但总能自圆其说,更具有一定的哲学性。
郑玄与蔡邕思虑良久,最终还是答应了林朝的这个请求,将《管子》、《韩非子》列为选修教材。
从这一点,也能侧面看出儒法之优劣。
法家得势时,便禁锢思想,钳制行为,排斥其他学派的学说。乃至有了后来的焚书坑儒,甚至要求读书人拜官吏为师。
再看儒家得势后,虽然将法家思想打为邪术,但既没有焚书,也没有坑杀法学之士,对其他思想学派更是相当之开明。
眼看汇聚百家的目的已经达到,林朝便说出了最后一个要求:“老师,弟子以为,还应招募些许女子入学。”
闻言,郑玄和蔡邕的眉头顿时又皱了起来。
他们倒是不反对女子读书,不然蔡邕也不会亲自教授蔡文姬读书识字。
郑玄开口道:“子初,女子读书并无不妥,只是不可入学宫。”
“为何?”林朝不解道。
“子初岂不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蔡邕笑道,“学宫中学子正值年少,血气方刚,倘若此时再召一群女子入学,学子必然无心读书,甚至会闹出丑闻,届时学宫颜面何存?”
男未婚,女未嫁,双方共处屋檐下,耽误学习不说,弄不好哪天就搞出人命了。
毕竟以汉代女子之开放,这种事情也不稀奇。
“额……”
林朝确实没想过这种可能性,一时之间被蔡邕说得哑口无言。
“如此也简单,那便分开居住,分开读书。女子这边,全部任用女子为教习。”林朝开口道,“贱内不才,尚能使得一些粗浅文字,蔡公二女皆秀外慧中,便是入学宫做个教习也绰绰有余。此外再招募一些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