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历史军事>风雨大宋> 第57章 怎么军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怎么军改?(3 / 3)

诸臣一起遵旨。很明显这是杜中宵奏章中的内容,别人实在说不清楚,赵祯自己说了。炮兵是技术兵种,最重要的是学知识,以落第举人为主,他们是最有知识的人群。有姚守信这个榜样,不会跟其他军队一样,待遇好,地位高,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骑兵和步兵,则参照随州时的样子。

像杜中宵在随州时那样做怎么行?各军自己选人,自己学习,一支军队练成了,自成一体,那不遍地军阀了。杜中宵很注意避嫌,都没人敢信他,处境尴尬,别人更不行了。只能统一设军校,学成之后统一分配去向,才能避免军队军阀化。

调姚守信、十三郎和窦舜卿入京是一次试探,看杜中宵的反应。如果杜中宵坦然接受,赵祯就要对河曲路兵马进行大动作了。不把那支军队的杜中宵的标签抹掉,作为皇帝睡不着觉。

骑兵和步兵的学员其实明显分两个等级,低级出来者为效用,学成者相当于后世的士官,高级学成才是军官。这几个学校,并不包括营以上的指挥官,中高级军官是学习和实战并重,不包括在这里面。

杜中宵的奏章里面,军校设置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内容,赵祯不介意直接说出来。不过最复杂,大量的军官将面临在新的军队中没有位置的尴尬局面,需要新的位置。如若不然,就是一场大动荡。杜中宵的建议,军校办了,那也顺便办一些工商业专门学校,把铁路、营田、运输诸如此类,编列成专门厢军,按排此次被淘汰下来的官兵。军校一办,这些学校一起办,人员必然紧缺。另一个结果,就是铁监等地方的技术人员地位上升,需要政事堂如改军制一样抽出来专门官员来做。

奏章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赵祯留中不发的原因,是枢密院和三衙的关系。新的军制下,两者该怎么改革,各自定位,相互之间的地位,涉及到朝堂的政治格局。改革之后,军队形成军事官僚体制,以前的结构完全打散,枢密院和三衙怎么配合,怎么牵制,关系政事全局。

杜中宵的建议,是架子不变,内容改变。依然跟以前一样,三衙管军,枢府和帅臣用兵。不过新的军制下,管理军队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三衙成为军事官僚的核心之地,跟以前完全相反。枢密院则跟在外帅臣一样,掌握编组成大规模军团的资源和知识,是指挥机构。赵祯想听听其他官员的意见,与杜中宵的意见相参照。现在看来,只有先在河曲路军中的册子上先用一些功夫,才会有效。

风雨大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