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强者才能拥有“富”,否者,就会面临强者的抢夺,或者叫“剪羊毛”。
强汉盛唐的“富”在于横扫六合,威震八方。
国家蒸蒸日上,面对挑衅,虽远必诛。故此汉唐百姓,过得安稳富足,更重要的是,有尊严!
相比之下,两宋的“富”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创造上,但这个财富没有转化为战力,没有让国家强大,所以这个“富”就是虚妄的,守不住的,所以才有了岁币之耻,才有了靖康之难……
老百姓时刻处在敌国的威胁之下,惶惶不安,这样的富裕是毫无价值的。
柳淳从国富破题,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有强大的国力……这个国力又来源于什么呢?
柳淳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每一个国民力量的总和,其二呢,是使用这些力量的能力,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力。
在这一点上,游牧民族因为生长在马背上,天生武力过人,很容易集结起强大的骑兵,因此千年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而汉家以农耕为主,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动用全部的力量……这也就是当年汉武帝追求大一统的原因所在。
汉唐之强,在于兵制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百姓头上,大多数人都需要服役,纳赋,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保证了战无不胜。
魏晋世家强而皇帝弱,人力物力,集中在少数世家手里,故此难以动员,面临胡人入寇,只能一败再败。
两宋不抑兼并,失去田亩的百姓,尽数归于士绅地主,因此只能耗费巨资,养无用之兵。这些士兵缺乏守土保家的动力,素质低下,战力不强。
讲到这里,柳淳已经替均田均役,找到了理论的基础,并且以实际的例子,驳斥了士绅地主抗拒均田的理由。
按理说就可以作为变法的纲领了。
可柳淳怎么会满足这点成绩呢!
他强调均田,均役,将权力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这是国家领导力的体现。
那百姓呢?
如果能提高每一个百姓的能力,最后加起来,也会让国力呈现出巨大的提升。
提高百姓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柳淳给出了两条,其一,是教育,其二,就是分工!
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柳淳又瞬间把话题展开了。
由于长时间处于农耕社会,对于分工这个问题,感触并不明显,仿佛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可事实上,男耕女织的模式大行其道,是在春秋之后,也就是原本的井田制瓦解,曾经需要上百人才能耕作的地块,一家一户就能承担起来。
因此男耕女织,是一次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男耕女织的基础上,产生了士农工商,又产生了三教九流,一直到了老百姓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这都是分工的结果。
每一次分工,都会带来效率和财富的大幅度提升。
但是,随着分工的精细化,每个人只能掌握少数的技能,光靠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维持正常生计的。
所以,分工的基础是教育,是技术进步!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让一个人能够产出远远超过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商业交换,满足自己的生活,并且使生活变得更富足。
书到了最后,柳淳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又必须对国民进行培训,提升基本的技能。对于许多行业而言,想要生产更多的商品,获取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加强分工,越是精细化越好!
……
书到了这里,戛然而止。
但是带来的思考,却是天翻地覆的……柳淳谈历代得失,竟然没有归结到天命上,反而强调领导力,简直是大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