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三十六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讲】(7 / 8)

个界都不能安立。所以我们不能说他生,不合道理。

寅三、非因空生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这个是讲无因缘生。因为虚空是无情的,你不能够说一个无情的虚空产生一个有情的舌识,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寅四、非因共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说是舌根跟味尘两个和合,那么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体性参杂混滥,中间的体性根本不能建立起来,所以怎么能够产生一个舌识界的功能呢?这不合道理。

丑三、结妄归真

所以作总结: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从因缘即假来说,依止舌根去攀缘味尘而产生一个舌识,从一个当下的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过程来说,每一件事情的过程,我们的确要承认它有它的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从它的真实体性来说,是“三处都无”,它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

身为一个菩萨,对于空有两种的相貌应该要保持一个“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的空有无碍的中道实相的观察,这样子你就能够把这种虚妄相拉回到真如本性。任何一件事情,你要能够正确观察,每一件事情都是回家的路,都是趋向于返妄归真的道路。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他的修学也是以不迷做根本,才能够产生不取,产生不动。

有一天,孔夫子带着学生去到处游学,来到陈蔡的中间,有一个叫作匡城的地方,结果被军队团团围住。当时的情况非常紧张,马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身为当初的大弟子,子路带着学生,拿着刀剑,到处跑来跑去,做一些防卫的工作。

正当子路在那边忙来忙去的时候,他看到孔夫子弦歌不断。孔夫子在那边弹弦,而且悠游自在。子路非常紧张,说,孔夫子!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老人家还弹琴啊?孔夫子说,来来来,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说你先不要紧张,你坐下。孔夫子说,子路啊,我这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生当中,都在逃避穷困的因缘,但是我逃得掉吗?穷困还是现前,这是我命运如此。他又说,我一生当中,求通亦久矣。我追求通达,也追求了很久了,但是我通达现前吗?也没有。这是我时运不佳。孔夫子说,身为一个仁人君子,在大环境小人当道、礼崩乐坏的时代,没有个人的亨通可得。我今天既然能够去传承文武周公这种圣贤之道,我自然知道我自己的定位跟我自己的因缘。只要上天不毁灭我,我就不会死亡。因为我的定位很清楚,我传承的是圣贤之道。这个外在的因缘你不用去紧张。

这个时候子路说,孔夫子!那你这个勇气是怎么来的呢?孔夫子说,世间上的勇气有三种:一个是匹夫之勇。说是“暴虎冯河,匹夫之勇也”。说一种人他能够单手去跟野兽抗拒,这个是匹夫之勇,也不简单;二者是将军之勇。大将军率领大军在战场当中,无所畏惧去杀敌,这个是将军之勇;第三者是圣人之勇。圣人在传承圣贤之道的时候,遇到穷困的因缘,他能够固守这个贫穷之道,无所畏惧,这个是圣人之勇。他说,我安住的就是圣人之勇。

子路说,为什么一个君子老是遇到这么多障碍呢?“君子亦有穷乎?”为什么君子老是遇到穷困呢?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面对因缘,他也要面对很多障碍,只是说他障碍当中,他能够安住不动他的心;小人遇到障碍就乱动。差在这个地方。

当然,这段孔夫子的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