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三十六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讲】(5 / 8)

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这个鼻识,它主要了别的是香尘,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你看《高僧传》讲到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他这个鼻根去碰撞香尘,产生鼻识的时候,它了别性特别强。你看他不懂中文,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他不懂中文,但是你拿《春秋》《战国》的书给他闻,他闻,哦,这里面有血腥的味道,他能够把味道闻出来;你拿《易经》给他闻,嗯,这里面有玄妙的味道。照讲这是眼识所缘,但是他鼻识能够闻得出来,表示这个人过去有一些禅定的善业。

《楞严经》后面会说,一个圣人证得我空法空的道理以后,他六根互用,他那个界全部打破了,十八界全部打破了。什么眼根一定要攀缘色尘产生眼识,这是对凡夫有障碍的人说的。一个初地的菩萨,他眼睛可以看色尘,他眼睛也可以听声音,他眼睛也可以闻香,所以讲即空即假即中。

如果说眼识是真实的,那就不能改变。既然我们可以透过修行,透过我们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改变,那表示它是怎么样?“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就构成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即空,是菩萨的安住跟解脱;即假,就告诉菩萨,你要多多地积功累德,才能够从一个凡夫的假相变成一个菩萨的假相,最后变成极乐世界的假相,最后变成一个成佛的假相,成就诸佛万德庄严的假相。假相,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啊,它可以摄受众生。所以,如果你一个人完全不重视假相,你就没办法修大乘佛法;但是你不重视即空,那你就苦恼很多了。一个苦恼的菩萨,你也走不下去。所以即空、即假,这两个缺一不可。

子四、明舌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二】

我们看第四段,明舌识界即藏性。

这一段的大意就是说,当我们内处的舌根去接触外处的味尘,这两个东西相互碰撞的结果,产生一个现前明了的分别功能,叫作舌识。而菩萨怎么从这样的一种假相当中会事入理,把这个生灭的因缘转成我们的真如佛性呢?应该怎么去观察它,从相里面去回家,就路还家?讲这个道理。这明明是一个相状,但是菩萨为什么能够从相状当中悟入真理?

丑一、总标三界

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这一段是个总标,总标根尘识三种界相的差别。说,阿难,又如过去你所能够明白的道理,我常常说,依止内处的舌根去攀缘外在的味尘,这两种因缘的作用,而产生了一个舌的了别性,叫舌识。这一段正式说明我们这一段经文所要观察的对象是舌识,也正式说明舌识是因缘所生法,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也是标出这个道理。先把这个道理标出来,佛陀再详细说明,说它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好,我们先作一个相反的假设。说这个舌识不是因缘所生,它是有真实体性的,那么这个体性是舌根所生、以舌根为根本,还是味尘所生、以味尘为它的根本呢?提出两个问题,佛陀再一一地把这样的假设破掉。

丑二、妄相无体 分四:寅一、非因舌生;寅二、非因味生;寅三、非因空生;寅四、非因共生

寅一、非因舌生

看第一段。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假设这舌识是有自体的,那么这个自体是从哪里来呢?是舌根把它创造出来的,说舌识因舌根所生。如此一来,舌根本身就产生了了别酸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