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二十五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讲】(2 / 8)

因缘法;从心性的作用来说,它是不变随缘的,所以它不是自然之法。从因缘的角度,它是一个和合相;从自然的角度,它是不和合相。当佛陀开显我们真实的本性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时候,其实阿难尊者并没有完全地了解,所以叫“心犹未开”。而这个时候佛陀又讲到了“见见非见”之理——所谓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讲到我们这一念的见性是远离见分之妄。因为见分它是一个作用,作用是受业力的影响,所以它带妄;但是身为一个本体,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远离一切的妄。这个时候他又听到“见见非见”的道理,更增加了心中的迷闷。所以伏愿大慈悲的佛陀能够布施大智慧的眼目,来开示我等有学之辈怎么去发明我们心中本具的这种觉悟光明跟清净的心性。阿难尊者作是启请之语以后,心中感到非常的悲伤而流泪,至诚地作礼,心中准备来承受佛陀的开示。

这段经文当中,阿难尊者提出了两种疑惑: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因缘、自然的道理;第二个就是所谓的见性跟见分的差别。其实我们细细地思惟,这两种疑惑就是一个疑惑。我们现在要把心带回家,要远离妄想,菩萨第一个就是要先把心安住下来。那么我们以何为住呢?以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为住。那么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个不变、一个随缘,就是一个体用的相互关系。

这一科佛陀会把心性的不变之体跟它随缘的作用作一个详细的说明,因为阿难尊者的问题就在这里,他搞不清楚什么是不变、什么是随缘。

其实,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有两部分:第一个是变化的,变来变去的。你看我们前生跟今生不一样,今生跟来生不一样,它是会变的。第二个,就是它永远不变。你不管怎么弄,它不变的。在安住真如本性的时候,你要把这个变跟不变的道理详细地弄清楚,才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所以这一段正是阿难尊者提出的疑惑。这一大科以下,佛陀就把这个变跟不变的道理——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详细地加以说明,叫“如来细释”——如来详细地解释。

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惑,我们就知道佛陀以下回答的重点在哪里。

寅二、如来细释 分三:卯一、诃诫许宣;卯二、合明二妄;卯三、显示归真

这当中有三段:第一个,诃诫许宣;第二个,合明二妄;第三个,显示归真。

卯一、诃诫许宣 分二:辰一、经家叙意;辰二、如来诫许

我们看第一段,卯一、诃诫许宣。

这一段,如来先用诃责的口吻来告诫阿难尊者,希望他能够产生一个观照的力量;然后如来以慈悲心来宣说不变跟随缘这两种道理。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经家叙意;第二个,如来诫许。我们先看“经家叙意”。看经文: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一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说法会当时的情况,不是佛陀的开示。阿难尊者启请以后,这个时候世尊的内心生起了一念怜愍的心,怜愍阿难跟法会当中这些有学之众——他们心中感到迷闷,悲伤流泪,所以内心当中将欲开演这个大陀罗尼的法门。

这个“大陀罗尼”就是法界总相的自体,以本经来说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为根本而称性起修,来修习整个大乘的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大乘止观,就是二十五圆通。而能够成就五十五位的菩萨阶位,这就叫妙修行路。陀罗尼是整个修学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从陀罗尼开展出来的。

大乘的陀罗尼有两种:一个是有相的陀罗尼,一个是无相的陀罗尼。比如说我们讲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这个叫作有相的,它是有声音来做代表的、有相的陀罗尼。第二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