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有随缘的作用,而且它有明了性,所以心性不是一个物质。这一科,其实对整个修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再慢慢地叙述这一科的重要性。
好,我们分两段。第一个,示无差别义;第二个,示无大小义。从无差别跟无大小来证明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就是我们本来的心性,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
子一、示无差别义 分二:丑一、问;丑二、答
我们看第一科,示无差别义。这个无差别,简单地说就是见性的体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无差别的。不同于外在的物质,有大小的种种差别。从无差别当中来开显我们一种真如的体,它是一个心法,不是一个物质。
丑一、问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问,说经过佛陀前面的开示,我终于了解到,这个见性在一切的因缘变化当中是无所归还的。佛陀在前面讲到说,我们这一念心遇到因缘的时候,会产生快乐、产生痛苦。这个快乐痛苦的感受是因缘而生,所以它都必须要归还给因缘;但是身为一个见性,它的清净的本性是无所归还的。那么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还不敢直下承当。他说,即便它是无所归还的,我怎么知道它就是我本来具足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呢?
那么这一段阿难尊者的疑问,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已经了解到真性的随缘不变之体,但是对这个随缘不变之体,他认为,在我们心中以外有一个昭昭灵灵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一个随缘不变之体。换句话说,阿难尊者对这个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是不敢直下承当的。他认为说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它是离相清净的,而我的心本来就是生灭变化的。换句话说,他对整个心性的本体,还是无法去承认、去认同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所以他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说怎么就能够知道它就是我真实的心性呢?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对这个心性的确是不敢承当的。
丑二、答 分三: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我们看佛陀怎么来开导这个问题。我们看这个回答。回答当中有三段:第一个,约迷悟明无差而差;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第三个,正示见性非物。佛陀用三段来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看佛陀的回答。第一段,约着迷悟来说明见性是无差而差。这一段正式显现见性有随缘的作用,就是它的体是无差别的,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的作用,会因为众生迷悟的差别而产生大小不同的作用。从这个地方来证明心性不是一个物质,真如不是一个物质。
我们看第一段。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身为一个见性,它的体,我们前面讲过是随缘不变的。既然不变化,在整个十法界的造善造恶当中它是不能变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有变化了,依着迷悟的不同有所变化。
我们看看,这么一个清净的本性在声闻的因缘当中表现是什么样。佛告阿难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还没有成就,没有证得无漏清净的果位(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示同凡夫,连初果都没有证得,所以他是一个有漏位)。但是,承蒙佛陀的神通加持,你的眼根产生的见的功能可以看到初禅天,在初禅境界当中的种种物质都能够了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