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境影响的,这个心都没有自体。只要这个东西会变化,它就是虚妄的。佛教讲虚妄,不是说它没有,而是说它会变化。我们常说梦幻泡影,你说天上的浮云有没有?诶,浮云是有的。你看那浮云,它突然间变一个兔子,一下子变一只老虎。对不对?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它一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佛陀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无着,就是这一念心是没有自体的。但是阿难尊者他所执着的无着——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的执着是心有自体,只是它无所着。譬如猕猴跳踯——就像一个猴子,有一个猴子在,这个猴子有没有?有。但它在树上跳来跳去的,一下子抓住这棵树,一下子抓那一棵树,它只是没有固定的处所而已,但是这个猴子是有存在,是真实体性的。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是有自体的,只是它跟外境接触,无着而已。这是阿难尊者他执着的相貌。我们看佛陀怎么破斥。
壬二、破斥
【第十讲图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陀先双向地征问:到底这个无着的心是有还是没有?先提出存在跟不存在的一个疑问。佛告阿难,说你那个能够感受、能够想法的明了分别心性,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完全表达一种无着,就是你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它是不存在于一切法上,它是无着、无住。那么这样子我问你一个问题,说这个世间上,上有虚空,下有海水,乃至于陆地,这个依报环境。这中间有很多的在天上飞行、在地上走的种种的宇宙的万物。你这一念心对这种宇宙的万物完全无所着,那么你这一念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先问到这个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假设你说你这一念心是不存在,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兔子头上没有角。你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着不着了。
我们这一念心不能说不存在,不存在那个是断灭见。很多外道(我们后面会说到),外道修到最后他这一念心不存在,有情修成无情。所以外道很多从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后变成一块石头,他的心就住在石头上面。这个都不对。佛法是远离空有二边的一种中道。完全说没有,绝对不对;完全说有,也不对。所以你说完全没有,那这是一种断灭。
你说这个心是真实的有,只是它不着一切法,那么这个就不能说它没有,是有了。那么“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佛陀说,一个东西是没有形状的,这个就是它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相状;只要有相状,就有所着。所以不可能不着。你说你这一念心有体性,而它无所着,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要存在,它就会有相状,有相状就会有所着。你自教相违。所以“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因为只要存在的东西都要有相状,有相状就一定要有所着,所以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不合道理的。佛法讲无着,它是有相状、有作用的。它无住,它会生心的,生起种种的善心。阿难尊者所谓的无着是完全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那不对的。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而“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这一念心在活动的时候,你说你的自体在哪里?找不到。它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它也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未来。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它的自体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当下真的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本经的最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