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要义二】(7 / 8)

你影响不了我的,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它不是说拿割草机去除草,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用挖土机整个挖起来。这个是讲破恶。

那么生善呢?“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这个是很殊胜的,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要义二图二,在评论区】

我们看第三段: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前面是讲到本经的经文,这个地方讲到蕅益大师为什么要注解《楞严经》。有三段:

第一个,遵古赞德。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这段先讲到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首先讲到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这个时候有一个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说:大师啊,您安立一心三观,跟《楞严经》的法门很像,《楞严经》也是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空观就是不变,假观就是随缘,您这个思考跟《楞严经》的思考是一样的。智者大师听了以后,非常的欢喜。那是隋朝时候,《楞严经》还没有传到中国,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了一个拜经台,拜了十八年。他往生之前,《楞严经》还是没有传过来,但他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这个是本经流通到中国一个比较远的因缘。

比较近的因缘,是般剌密谛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前面是讲隋朝,这里讲唐朝。到了唐朝的时候,《楞严经》在印度当初列入国宝,国王不准外传。那个时候,有一个般剌密谛尊者,他发心把这个法门流传到中国,用刀子把自己的手臂割开来,把《楞严经》放在手臂里,然后再把它缝起来,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就到了中国;到了中国以后再把它割开,取出经文并翻译出来。所以这个《楞严经》的流传是很辛苦的,有种种的艰辛,包括智者大师的向西礼拜,包括般剌密谛尊者的剖膊远传。这是赞叹他们两位大师为流传《楞严经》所做的贡献。

第二个,自述因缘。

蕅益大师讲到自己着作的因缘,先看“先述缘起”。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

蕅益大师说,他自己三生有幸,在末法时代(像季就是像法的末年),能够得到(获遘就是得到)这么一个“雄诠”——一个圆满的无上心法。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我怎么敢去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这个是蕅益大师的谦词。再看下文:

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部经的文义非常圆妙,它的含义很深远,简单地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道理是很深很深的,当我们运用到布施、运用到持戒、运用到忍辱的时候,它有很多很多的内涵。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都没有明确地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注解虽多,但是有所缺憾。所以蕅益大师的心情感到: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

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它圆满的观念却没有被开显,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地让我们得知。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讲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心路历程。他怎么做呢?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谦词),但是呢,“聊” (就是依靠),“殚”(就是尽心尽力),依着我一分的心力,来发明“隙明”— —就是墙壁孔中的那种光明。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光明带给大家。那我怎么做呢?“遍采众长,折衷一理。”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