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罗斯近代化的奠基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罗斯近代化的奠基者(2 / 6)

锁。最终,在彼得的坚定指挥下,俄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平条约,同意将亚速城割让给俄国。这不仅是彼得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俄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俄国开始走向成为一个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欧洲大国。然而,尽管取得了亚速城,但黑海的战略要地刻赤海峡仍由奥斯曼帝国控制

三、学习改革

1697年3月,彼得一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使团,由约250人组成,前往欧洲各国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巩固和发展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反土耳其联盟,以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二是招募外国的技术专家,包括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等,并采购军事装备如大炮、缆索和工具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社会制度,彼得一世决定亲自加入使团,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装扮成一名普通的下士,以避免引起过多的关注。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欧洲期间,彼得一世展现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开放态度。他在荷兰的萨尔丹造船厂工作,亲手参与船只的建造过程,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随后,他又前往英国,参观了当地的军火工厂和海军演习场地,甚至旁听了英国议会的辩论,深入了解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教育体系。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698年6月,当彼得一世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访问时,俄国国内爆发了射击军的叛乱,他们要求重新拥立索菲娅为沙皇。得知消息后,彼得立即中断了访问,迅速回国镇压了叛乱。他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手段,处决了数千名叛军士兵,并将其中一些人的尸体悬挂在索菲娅的窗外,以此作为警告。这一系列强硬措施有效地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但也暴露了他对反对势力的不容忍态度。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意识到,短期内实现扩大反土同盟的目标并不现实,转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北欧。当时,萨克森、丹麦等国与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争端,这为俄国提供了介入的机会。1698年8月3日,彼得一世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在乌克兰的拉瓦进行了会面,双方口头达成了一致,共同反对瑞典。由此,俄国、萨克森、丹麦三国结成了“北方同盟”,为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1699年,彼得一世开始在国内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效率。他首先在莫斯科成立了市政厅,各地建立了自治署,以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接着,他废除了旧有的领主杜马,这是一个由贵族组成的咨询机构,因其成员对彼得的改革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取而代之的是,彼得设立了由自己信任的人组成的办公厅和枢密院,这些机构成为了国家决策的核心。此外,他还进行了两次地方行政改革,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保了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通过这些改革,彼得一世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四、北方战争

1700年7月,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为彼得一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他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北方的强敌——瑞典。8月8日,当彼得得知和约已经正式生效后,立即向瑞典宣战。他亲自率领3万大军,迅速包围了瑞典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据点——纳尔瓦城堡,这标志着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这场战争的开端并不顺利。11月,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击败了俄国的盟友丹麦后,迅速带领8000名精锐部队赶到纳尔瓦。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条件下,卡尔十二世指挥瑞典军队向数倍于己的俄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