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跄琳部全军覆没,但最终未能成功解救安庆。随着时间推移,城内的物资供应逐渐枯竭,给守城者带来了巨大压力。此时,曾国荃抓住机会,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战略,包括挖掘地道并使用炸药攻击城墙,同时还增设新的壕沟来增强防御体系。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据记载,在一次特别惨烈的交锋中,太平军士兵手持稻草试图填平湘军设置的壕沟,但遭到猛烈炮火打击,伤亡惨重。即便如此,他们仍前赴后继地发起进攻,直至弹尽粮绝。到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终于通过爆破手段摧毁了安庆北门部分城墙,从而打开了通往城内的通道。由于长期饥饿和疲惫不堪,城内太平军已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及大约一万六千名士兵全部遇难。
不幸的是,随着安庆落入湘军手中,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破坏与掠夺行为。曾国荃纵容手下士兵肆意烧杀抢掠,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后统计显示,“男子髫龀以上皆死”,大量妇女被俘虏,整个城市几乎被洗劫一空。尽管如此,安庆的失陷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它不仅削弱了天京的安全屏障,也为日后进一步攻打首都铺平了道路。
因在这场战役中的突出贡献,曾国荃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评价,获赐布政使衔、按察使记名等荣誉,并被授予“伟勇巴图鲁”的称号以及头品顶戴。此后不久,他还接连攻克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湘军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
五、直取金陵
同治元年(1862年)初,曾国荃被任命为浙江按察使,并很快升任江苏布政使。当时,上海方面因受到太平军威胁而请求援助,曾国藩原本计划派遣曾国荃作为援沪主帅,但曾国荃却渴望直接攻取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南京),以获得更大的功勋。他认为如果前往上海可能会受制于他人指挥,不利于自己发挥才能,因此他以“愿任其难”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五月初,在清军尚未按照原定计划行动之前,曾国荃便率领部队迅速推进,接连攻克了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秣陵关等地,并与彭玉麟所率领的湘军水师会合,直逼天京城南的雨花台。
继续阅读
曾国荃的快速推进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些争议,连他的兄长曾国藩也对此表示担忧,多次提醒他要谨慎行事,避免过于冒进。然而,曾国荃坚持认为直接攻击敌人的核心地带是更有效的策略,即使面临风险也是值得尝试的。为了支持弟弟的军事行动,曾国藩一方面调集其他部队协助打援,另一方面还增加了曾国荃手下的兵力,使其军队规模逐渐扩大到五万人左右。
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尽管曾国荃被正式任命为浙江巡抚,但他依然留在前线继续围攻天京。同年夏季,湘军成功攻占了九袱洲,切断了天京与下游地区的联系及粮食供应线,使得这座城市陷入了更加孤立无援的状态。在此期间,曾国荃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式,试图加速太平天国政权的崩溃。不过,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军队中爆发的瘟疫以及严重的粮饷短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内部冲突,甚至出现了士兵抢掠的行为。面对这些困境,曾国荃感到非常焦虑,但仍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战事向前发展。
随着局势的发展,太平天国明显处于劣势,天京已成为一座孤城,难以扭转败局。曾国荃极力排斥其他军队介入,先后拒绝了李鸿章部和白齐文领导的“常胜军”的支援,决心独自完成攻城任务。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和五月,曾国荃指挥下的湘军相继占领了钟山上的“天堡城”和“地堡城”,占据了有利地形。随后,他们在龙脖子山上布置了大量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