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生产,石见银山矿工达二十万人,按照人均一斤半计算,每日耗费的大米就有三十万斤;整座银山共有六百多条坑道。来往马车不分昼夜,住宅、商铺接连成片。德川幕府顺利地实现了银本位的国家财政转型,同时牢牢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此时的石见银山还只是开发初期,只有区区三十多条坑道而已。而且因为技术所限,只能是露天开矿。
关于挖掘器械,苏澜一度有了从空间拿出多功能工兵铲的冲动,但思量再三,还是偃旗息鼓。一是无法向杜诚解释其来历;二是担心这大杀器会流落在日本。
拿着勘探图纸,足迹踏遍石见山,指点挖掘坑道,苏澜有指点江山的豪迈。
他们还看到大郎和三郎正在教授徒弟“灰吹法”炼银。
他们先是用刀凿去银矿石上的杂质,放在水中洗落泥土,然后又将矿石放在盆中,注入清水,来回摇晃,较重的银矿会沉在盆底,较轻的砂土则浮在上面。
这时的矿石仍有许多杂质,如铁、硅酸、氧化铝等,这些杂质都得分解出来,以提高矿石的含银量。大郎让徒弟们在地面挖一坑洞,坑洞内侧涂上炭灰和黏土,然后生火,将矿石放在坑洞内燃烧。三郎在洞旁吹送空气提高温度。经过反覆燃烧,将银矿石熔解,将浮在表面的铁、硅酸等杂质刮走,同时在熔解过程中加入铅,熔解的银会跟铅结合形成合金。
然后利用银和铅不同融点的特性,将合金的银和铅分隔开来,从而提炼出更高纯度的银。徒弟们挖掘出一个土坑,铺上灰作为吹床,将合金放在木炭上加热,并在土坑上方置一木板以防止铅被气化流失掉;由于铅的融点较低,会先被熔化,并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化学作用,产生白色粉末,即二氧化铅;而仍未被熔化的银则留在床上。如此达到提取高纯度银的目的。
炼银过程中大家都带着“面福”。
看到石头变成银块,杜诚、苏澜激动不已。这真是点石成金啊!
初十中午,杜诚和苏澜从银矿回到高步町,负责整理、修缮石见都护府和下属六部衙门,即原大田、出云城邦国国司府的海军和御林军士兵来报,整修工作遇到了麻烦。
杜诚和苏澜饭都没吃,立刻赶去了都护府,即原大田城邦国国司府。只见这里满目疮痍,触目惊心。虽然正在修缮、清理,但是火灾的痕迹到处都是。所有房屋全部垮塌,就连周遭的树木好多也是黑黢黢的一根炭杆。
问题出在库房。因为之前杜诚和苏澜提醒士兵们,即使大火烧毁了库房,以及库房内的粮食、丝绸、茶叶、账簿等,但是金银不会消失,就是烧化后改变形状,重新冶炼成型就是。然而,官兵们说,奇怪的是,地上只有少量金银块遗存。
杜诚和苏澜仔细查看,发现库房的地并非整体的土层,而是由一块块地砖铺就。
二人非常疑惑,难道烧化的金银从地砖的缝隙渗漏到地下去了?那下面又是什么?
“地库!”两人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
果然,他们很快找到了地库机关。
这个地库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两米多深,由石头垒砌。里面有很多箱子,箱子里面满是金锭银锭、珍珠玉石、珊瑚香料、名贵草药。还有很多从地库上方渗流下来,并结成了不规则的金银块。
继续阅读
“守财奴还心存妄想!”杜诚怒道。
“可惜捧在手心里的水和沙,终是要随着时光流失无痕!”苏澜万分感慨。
他们又赶到了都护府六部衙门,即原出云城邦国国司府。同样,这里也有一个地库,面积、深度和大田相差无几,存放的宝贝也大同小异。
当天,士兵们就将地库里的宝物转移到了运送水泥的船上,然后运到博多的丰泰号船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