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萧衍诏令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来救,兵屯道人洲,欲待众军齐集并进。史上有名魏、梁钟离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字幕:西元五零七年,魏正始四年。
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两岸架桥树栅,作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接应,以通粮道。
当时钟离城中仅有三千守军,在昌义之督率下奋力抵抗。
钟离城堑水深,魏军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军用泥土补修撞坏之处,魏军轮番冲击,一日之内竟战数十合,但被梁军杀伤者数以万计,仍未能克。
二月,魏宣武帝认为南方气候蒸湿,魏军久攻力疲,不宜再战,诏命元英还师。
但元英求胜心切,却要求再宽限时日,以获钟离决战之最终胜胜。宣武帝遂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营,共商攻取事宜。
恰在此时,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二将合兵,两军进屯邵阳洲。
韦睿率众在营地前二十里处夜间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同时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知援军到达,勇气锐增。
杨大眼率万余骑出战,攻势甚猛。韦睿结车为阵,杨大眼聚骑围之。韦睿以强弩二千同时发射,魏军死伤甚众,杨大眼亦右臂中箭,被迫撤退。
元英闻报杨大眼与战不利,遂亲率众出战,一日数合,入夜复攻,但均被梁军击退。
梁将曹景宗另募勇士千余,于杨大眼营南筑垒,再次击退魏军进攻,双方进入相峙。
梁武帝始终把握战争全局,此时频出妙策:先令曹景宗预装高舰,与魏军浮桥同高,以备火攻;再命曹景宗和韦睿率兵,分别攻邵阳洲南北二桥。
时值三月,春雨陡降,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乘机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舟船装载干草,灌以桐麻之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又以敢死之士拔栅砍桥。
当时水大流急,倏忽之间魏军所架设桥栅俱尽。
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相投水,被溺死及斩杀者各逾十万。元英侥幸脱身,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中争桥奔退。
杨大眼虽勇,但不能制止溃军逃散,只好烧营而去。梁军趁胜追击,又俘五万余人。
至此,钟离之战两国各赴精锐会战,终以梁军全胜、魏军惨败而告结束。
画外音:自北魏建国以来,钟离之战乃属重大军事失利,亦乃是自与南朝对阵以来首次大败,可谓举国怀恨,全军含羞。
宣武帝闻报大为震怒,便诏命将主帅元英贬为庶民,杨大眼亦贬为营州士兵。
永平中期,高肇征蜀。宣武帝忧虑萧衍侵犯徐扬二州,便征杨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征东别将,隶属都督元遥,在淮、肥间阻挡萧衍攻势。
杨大眼再到京师,朝野知其雄气勇力,悦其又被起用,致台省闾巷尽出,观者如市。杨大眼遂奉旨领军驻扎谯州南,未料魏宣武帝恰于此时驾崩。
魏孝明帝即位,允准杨大眼奏请,故下诏加杨大眼为光禄大夫,率诸路军马镇守荆山,来报前番钟离战败之仇。
梁武帝萧衍闻说杨大眼又来,急遣大将康绚迎之。
康绚即率军在浮山筑堤阻挡淮水,图谋淹灌寿春。
闪回结束,补叙前番事罢,于此书接前文。
杨大眼拜领孝明帝诏命,乃与萧宝夤合兵一处,前来征伐淮堰。但与梁军前后十数战,不能克复寿阳。
杨大眼自知北军精于陆地攻杀,不习水战,于是趁淮河水急之际,令部将连夜在上游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