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依旧是不存在的。
现在求索研究院最先进的电推进系统,在宇宙中进行飞船的加减速时,依旧需要对外抛射工质。
而想要将一艘远航飞船,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八,
究竟需要在整个加速过程中,消耗多少工质……这些工质也是需要携带在飞船上,也是有质量的。
可以说,
只要想深入下去,这即便是对于莫道来说,都依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
61年,
在之前一世最巅峰状态的电推进发动机实现过后,
莫道也没有停下电推进发动机的研究。
只是再领着求索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
在电推进发动机的突破上,做着更新的尝试。
一直到65年,
求索研究院诞生了室温-6型的电推进发动机,
单个电推进发动机的推进速度,载重能力,相比于之前那一款电推进发动机,提升了大概百分之十。
同样推进速度下的工质消耗比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对于,
求索研究院的相关领域研究员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巨大的突破了。
只是对于莫道来说,这点推进速度的增加,还是有些杯水车薪。
……
此外,在主持着更加强大电推进发动机研究的同时,
莫道也没有放下其他同样关键领域的一些研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推进速度之外,
想要实现远航,其次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
这是和电推进系统捆绑在一起的问题。
一个强大的电推进系统,必然需要更加强大的能源来支撑。
在需要避免航行途中多次加减速的情况下,
整趟航程中也很难得到能源物资的补充。
对于此刻人类绝大多数生产活动来说,
氦3反应堆都已经绰绰有余,
但放在这艘想要较短时间内实现远航飞船上,
氦3反应堆的能量密度可能还是不够。
那么,
就必然需要莫道和求索研究院在能源技术上再做出突破,
比如,拿出下一代的核聚变技术,
比如,重核聚变。
只是,更高的能量密度,也需要更加苛刻的反应条件。
即便是莫道亲自参与,
即便莫道的思维能力在累世重来中,一世世每一世都被增强,
到此刻已经很难对比到了怎么样一个夸张的程度。
求索研究院相关领域团队,对于这第三代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依旧是进展缓慢。
不同于最初莫道实现氘氚聚变时,至少还有一些研究基础,
从第二代的氦3聚变到第三代的重核聚变技术,中间跨越的幅度还是有些大了,
或许有很多前置技术,或者说前提条件,材料需求都未曾满足。
……
当然,虽然更进一步的技术研究缓慢,但也没有影响到已经诞生的技术,强人工智能遂古智能持续推动着之前求索研究院对地外太阳系的规划落实。
65年,
在滚雪球一般的生产力增长的情况下,
距地最远的工业中心,海卫一工业星建造所需的设备,
供应主力,开始从月面工业中心,往着环火星工业集群偏移。
在遂古的作用下,火星工业集群已经建成相当规模,
依赖于火星和小行星带,以及周边其他行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