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之间。
城市内,对不同电器的巨大市场需求,
催生了更多,拥有更新技术的电器和电子产品。
近乎无尽的能源,大规模的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
从人均用电量每年的巨大提升,就能够看出这点来。
城市与城市之间,
这十几年时间里,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28年,已经放缓了的基础交通建设,在这些年,又重新解开了限制。
用电的高铁,轨道交通,在电力几乎相当于不用钱的情况下,
在各个城市内外,铺得可以说是密密麻麻。
这铺开的过程中,自然是有一些运力浪费的。
但对于居住在城市乃至乡镇中的人们来说,
高铁和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愈加有公交车的感觉。
不光是票价便宜,班车相比从前也多得吓人。
而同样是因为需求,
高铁的速度上,这些年再有了巨大的提升。
虽然每小时上千公里的超级高铁依旧未曾出现。
但到43年,运行中的高铁,均速基本到了六百以上,有些特快高铁的速度甚至能够达到八百每小时。
同时,
在官方的有意识推动下,智能驾驶技术也覆盖的很快。
而在智能驾驶技术覆盖之后,脱离人直接控制的情况下,大部分汽车都能够顶着限速跑,堵车都大概率成为历史。
而交通技术的进步,
也直接改变着整个城市的面貌,
人们的居住区域开始有了一些明显的去中心化的趋势。
在工作地距离一公里和距离三十公里,乃至距离六十公里,通勤时间差距都没有太多的时候,
人们对居住区域显然有了许多更发散一些的要求。
可以说,整个华国,都在持续发生着巨变。
……
同一年。
在五万平米的立体农场得到初步成功过后,
负责立体农场相关项目的团队,在得到了同意建设更大范围立体农场的批复。
不过,这一次,更大立体农场的建设计划,推进的速度比当初要再慢了一些。
因为,上面在同意建设更大范围立体农场的时候,
还要求,负责的团队,在这次建设过程中,
尽量减少建造过程中使用的人力,尽可能增加机器,智能机械在建造过程中的占比。
为之后进一步扩大立体农场的建设占地面积,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线。
最终的目标就是不光是在立体农场的日常运行中,
在建设中,也要做到,‘多用电,少用人’。
此外,
当年,还有个好消息。
那个当初上面同意,更加离谱的‘智慧村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众研究人员带着一批建设人员,在大西北找了块当初的荒地,
搞了十几年时间,真得把当初畅想的‘智慧村庄’搞了出来。
这个村庄占地面积不大,也就和那个立体农场接近。
从天空到地面都是全封闭状态,地面上就零星几栋房子。
他们这十几年的实验重点,也不在这些房子上。
而是在这整个全封闭的‘智慧村庄’上,
这个封闭的,像是一个倒扣在荒地上的大碗的智慧村庄内部,
通过一系列设备,能够做到恒温恒湿,
温度可调节,风力可调节。
可模拟白昼黑夜,能够模拟日出日落,能够模拟雨天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