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唐伯虎哪能返回家乡,还有做小吏的资格?
他的罪名只是‘夤缘求进’而已。
随着尘埃落幕,事情的起因也被人得悉——酒后狂言!
说到底,还真就是骄狂惹的祸。
李青不好说这张姓青年错了,可好友被拿来做反面典型,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为好友找补道:
“唐寅只是酒席宴间被人吹捧了两句,以至于言语失当,为人并不骄狂。”
张姓青年只是想通过唐伯虎的例子来教育儿子,闻言,诧异问:
“听公子这话,似乎跟唐伯虎认识?”
李青:“我与他……算是忘年交吧。”
张姓青年思及唐伯虎好似久住金陵,再看李青年纪,确符合忘年交的条件。
他不禁有些不好意思,作了一揖,讪然道:“是在下失礼了,无意冒犯,还请恕罪。”
虽说的都是实情,可被人家朋友抓个现形,多少有些不自在。
“久闻唐伯虎诗书画三绝,在下心向往之,不知唐大才子近来可好啊?”张姓青年干笑着找补。
李青轻叹一声,仰脸望天,幽幽说:“他已故去。”
张姓青年一呆,眼睛瞪得极大,充盈着浓浓愧疚,整个人都不好了。
“爹,人都走了。”小白圭揣着奖品,望着李青离去的方向,轻轻说,“他还真是大方呢。”
“公子请留步!”
…
李青回到客栈,又休息了一晚,次日一早再次出发。
继续阅读
这一次,没再中途休息……
回到金陵时,刚巧赶上柿子采摘,总算没糟蹋了。
自大侄女走后,李青便没再去过永青侯府,也不想去了,只是去威武楼吃了顿饭。
朱厚照知道了,就都知道了……
下午,叔侄三人便联袂而来。
李青一边做柿饼子,一边与他们说着这一年多来的所见所闻……
对李青的提前回归,三人自然欢喜,又有朱厚照插科打诨,气氛愈发融洽,只是听闻民间疾苦,心中都有些沉重。
大明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可现阶段而言,作用到大明百姓身上的,更多只是永乐朝引进的农作物。
至于开海通商的红利……享受到的百姓十不足一,多在江南区域,穷乡僻壤之地,仍是十分贫瘠。
朱厚照叹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也不能光看坏的一面,至少……百姓已能足食。”
李雪儿微微点头:“与前朝、历朝相比,如今的百姓日子算好过了,眼下或许不够好,可之前更差,大明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非是一日之功。”
李浩摇头道:“我不这么看。”
姑侄二人颇有默契的斜睨着他,异口同声道:“你有高见?”
“嘿?你们这是什么眼神?”李浩瞪眼,“别拿李家家主不当永青侯!”
“嘁!”姑侄撇嘴,“班门弄斧!”
李浩:“……”
李青深知大孙子的本事,更知道这孙子虽扮演的是商贾角色,对大明民生,却有着相当大的权重。
“不必管他们,说说你的看法。”
“还是青爷慧眼识人,知道我的本事。”李浩自得一笑,“有个成语叫厚积薄发,以我看来,大明彻底腾飞亦不远矣,多则五十年,少则二十年,便能具现化。”
朱厚照沉吟道:“何以见得?”
“因为蒸汽船!”李浩说道,“蒸汽船出海远洋之际,便是大明腾飞之时!”
难的有表现机会,还是在青爷面前表现,李浩自不想错过,当下阐述高见。
“大明自永乐朝便开海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