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完这一切,皇太极再次回到义州城,由于劳累他隔几天就要流鼻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后方布木布泰,哲哲,娜木钟又一天一个消息催他回去,老成持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劝他回去,别在这儿把身体拖垮了,郑亲王认为此战几乎将国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抽调一空,后方必然空虚,有多尔衮几兄弟近二十万大军在这里,谅明军不会讨到好,再说朝鲜还有个阿敏需要提防,此时皇上该回盛京坐镇,而不是在这里空耗着。
皇太极对此战吉凶有不详的感觉,奈何自己身体是真的吃不消了,于是不勉强,只得吩咐多尔衮他们小心应对,带着一千亲卫回返盛京城。
清军又开始骚扰明军,卢孙二人知道这是建奴耐不住了,在伺机寻找明军空隙,证明对面建奴还是把他们当原来的明军那样对待。按卢孙以前的性子,早该一鼓作气杀过去,但经过两年多神兵战略战术的影响,性格沉稳了很多,尤其自己手中掌握着无敌新军,更是底气十足,对于这些微末伎俩毫不为意,他们就是等,等神兵卫的电报,同时吩咐下去,严密防范建奴偷营,并要求祖大寿多派斥候打探,而新军的斥候则迅速撤回,因为他们怕三三两两的新军侦察兵一旦被大股建奴骑兵包围,必然寡不敌众,新式武器装备难免会落入敌手。
明军两个师做好了应对建奴骚扰的准备,让卓布泰和遏必隆没有下手的机会,一直在和关宁军斥候捉迷藏,却不肯太靠近卢孙新军大营,不是他们不敢,而是多尔衮要求他们不要贸然攻击,除非有机可乘,而他们两股各三千人马,无法隐藏踪迹,总是被明军斥候发现,于是他们转向锦州周围的屯堡,遇到较小的屯堡,直接抢劫屠杀一空,遇到较大的屯堡则一波箭雨,再威胁一番呼啸而过,一时间锦州周围警讯频传。
实际上宁锦周围早就被双方军队象篦子一样来回篦了几回,已经没有像样的屯堡了,这个时候所以还会有零星明军驻扎,完全是受到卢督师孙督师两支新军迅速打败蒙古军的影响,关宁军认为既然有如此强军顶在前面,后面无论怎么样也得收复些失地对吧,所以又派出小股部队重新去修复被毁的屯堡,可惜还没等到完全修复,就碰上了建奴骑兵再次侵袭,结果就有了几百明军的损失,不过对于关宁军来说,这点损失不算多,心理上可以接受,至于松山塔山宁远则固若金汤,不用卢孙二人提醒,他们都会龟缩在城墙里面固守的,这可是他们几十年来的看家本领。
宁锦大地上仿佛又回到了以前,建奴肆虐,铁蹄踏破河山,呼啸来去,本已残破的大地再次迎来后金破坏者。
多铎和阿济格各带领五千镶白旗正白旗精骑,沿着南北两个方向抄到明军后面,他们并不攻打松山塔山这样的城池,而是在寻找明军的后勤辎重,在路上攻破明军小屯堡时抓住了几个明军,一顿拷问之下,知道了明军的粮草的储藏地是笔架山,阿济格不愧是久经战场的宿将,马上就有了偷袭笔架山的想法,手下五千人马呢,按照明军的德性,粮草重地即使有精锐驻守,那也是摆设,如果偷袭成功,即可一举两得,既能让明军不战自乱,又可以让大清困难的补给问题得到解决。
说干就干,和历史上一样,阿济格带领五千镶白旗劲旅,直逼距离锦州四十公里外的笔架山。
笔架山,是个连陆的小岛,海水退潮时露出的道路可以通车马,涨潮时海水将通道完全淹没,称为天路,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0.8公里,面积一平方公里左右,岛上三峰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自孙承宗建立关宁锦防线以来一直是明军粮草储藏地之一,以前有个游击率一千多人驻守,现在则由一名副将王希贤所领两千余人看守,本来按卢孙二人的要求是四千余人看守,但附近塔山吃紧,只得抽调了两千人增员补充,所以现在只剩下两千余人。
小王已经是第二次来到笔架山运输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