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天降神兵> 第一百十五章 事实胜于雄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十五章 事实胜于雄辩(2 / 5)

?此事无需担心,所有女工皆是做丝布帽服之类的,并无男人进入,同样男人所做力工亦无妇女间杂,故男女并不混杂,且女工每月所获并不少于男工,故一家做工者众”

诸位官员点了点头,男女分开无非礼之处,还可以增加收入,此事做的不错。

“哦,此地有那么多做工之处?可容纳百万之众?”崇祯来了兴趣,要知道大明各种徭役劳役杂役那都是定例,从来官府都不出钱的,而神兵卫都给钱,那要多大的开支啊,杨廷麟知道皇帝早晚要问,早就胸有成竹“光大明治下天津有水泥厂,纺纱织布厂等就有十多处,石矿木料场十多处,而塘沽更多,盐场渔场船厂矿山陶瓷琉璃服装家具钢铁冶炼等不下百余处,每日用工都在数十万,而所出产之物供不应求,比如神兵所制钢铁农具,比之历代铁器木犁好太多,价格也不贵,各地商贩云集购买,至今难以满足全国所需,即使再来百万流民也能安置,而神兵卫以出海打鱼所获,及各种贸易所获支付各项开销,据臣所知,绰绰有余”杨廷麟这番话又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海洋生产,众多官员不是傻子,一听就明白这里面有开海禁的问题,崇祯正在兴头上,叫拿把锄头来看看,不一会一名衙役躬身进入,将一把新打造的锄头高举过头,曹化淳接过来仔细观察一下,恭请皇帝御览,崇祯也没犹豫,接过锄头细心掂量,果然非凡物,比大明锄头精细许多毫无锈迹,交给两旁官员细看,众多官员也是识货的,尤其工部官员,按大明现有技术是绝打造不出这样质量的农具的,一问价格,才四钱银子,比大明贵了一倍多,但杨廷麟说虽然贵一倍多,可据用过的农夫说,一把这样的钢制锄头,比铁制锄头耐用十倍有余,也就是说一把顶十把,还是便宜,崇祯点点头,表示认可,终于问起了渔获之事,杨廷麟据实回奏,说神兵卫每月海洋中渔获数十万斤,还并非正在建造中大船所获,乃十余艏小船所捕,若是大船出海,每月百万斤收入不在话下,足可养活数十万百姓,一听此话,众多官员又开始交头接耳,有不信者,有惊叹者,也有几个惊喜者,尤其户部官员,更是急不可耐,纷纷询问,杨府台说的可是真的?杨廷麟当然举出实例一一解释,绝无半点虚言,皇帝早就看到过巨大海鱼,丝毫不怀疑杨廷麟所说,薛国观等人则是莫大惊喜,想不到光这里的渔获就能养活数十万丁口,那要是沿海真开放海禁,那大明何来饥荒?

此时一名户部官员出来问道“杨大人说天津收留流民逾百万,臣这一路上仔细观察,未见有流落街头者,可这些流民皆是为避兵祸饥荒而来,必然有孤寡无依之人,不知杨大人是如何安排的?”皇帝和诸位大臣听了也打起了精神,是的,都是饥民,肯定有很多家人死亡,无依无靠者,没看见天津有乞丐孤儿流浪,天津是怎么做的,不会是因为圣驾到来,临时归拢了吧,杨廷麟顿了顿回到“这位大人问得好,我朝本有收容孤寡之所,奈何财政入不敷出,很多地方已是名存实亡,导致孤苦之人大都流落街头自生自灭,而天津以及塘沽一带早就做了安排,神兵卫每年出银五万两,天津府出银两万两,一年下来接受各处善款约一万余两,在城东南西各建了一所安乐院,专事收留孤苦无依之老者,不使做工劳动,一应日常全免费,养老送终,到今天已然收留了四千多人,另外在各处建有儿童福利院数十处,每年神兵卫出银十万,天津府两万,各处善款约两万,收留失去亲人之少儿近万人,南洋伯知道,神兵卫承诺所有孤儿将培养至十六周岁,以能自食其力为止,期间一应费用也是全免,包括上学,可谓我大明莫大善举,故皇上和各位大人见不到流浪乞食之人”

又是惊呆众人,光收留百万流民,其耗费就不敢想象,还要花巨资恩养孤寡老人和大量孤儿,如今大明哪个州府都做不到啊,大家看着随同来的南洋伯高师成,高师成朝大家点了点头,表示此事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