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历史军事>我在大宋贩卖焦虑>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天下风云出我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天下风云出我辈!(2 / 3)

就是这常平广惠仓。

宋代沿袭此制,百余年来,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救济了许多灾民。这些粮米虽然不一定能解决全部灾民所需,但有了它,朝廷起码可以减少大量的开支,所谓“使民常保平安”之意也。

按照朝廷规定,这部分粮米在无灾之时,应该是雷打不动的。

而青苗法,或者说叫新常平法,便是吕惠卿提出的,所以听到苏辙质疑这个事情,顿时令他不淡定了。

他正要说些什么,王安石却是挥挥手道:“好了,这个事情就不必争论了,近期不是要选派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和王广廉等八人,到各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以便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兴利除弊﹐变而通之么,便让他们也注意这个事情,别让地方官吏乱来便是了。”

苏辙闻言眉头一皱,王安石又道:“便这样吧,苏检详,你先忙你的事情去吧。”

苏辙无奈,只能作揖离去,但内心却是叹息,他又有什么事情好忙的?

起草各类新法主要是吕惠卿,其余章惇、蔡确、李定、曾布诸人,有的专门拟定新的役法,有的研究抑制盗贼之法,各有分工。

反而他这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实际上的协同之人,本来与吕惠卿该是实际领导条例司的人,却被排斥在条例司之外,分外令他烦闷。

晚上苏辙回到家中,见到了兄长苏轼。

苏轼笑呵呵的,看起来心情颇为不错,苏辙倒是心中一宽,笑道:“哥有什么喜事?”

苏轼摇摇头笑道:“没啥事,今日听子厚说他那弟子就快要回来了,倒是颇为期待。”

苏轼现在官告院上班,不过还兼着知制诰的职务,所以与张载算是共事的同僚,有时间也会经常聊聊。

苏辙笑道:“就是那陈静安么?”

苏轼点头笑道:“没错,我对这少年可是好奇地很啊,咱们兄弟两个回了一趟眉山,天下间就出了这么个天才少年,还真的是有趣。”

苏辙笑道:“那少年的确是厉害的,静安四句道尽儒家子弟之抱负,令人闻之不由得心潮澎湃啊。”

苏轼点头道:“确实如此,不过我倒是对他的诗词更敢兴趣一些,尤其是那首青玉案,哈,真真是绝妙。”

苏辙也是赞同的,笑道:“的确是好词,不过我倒是对他的经世济民的本事颇为感兴趣,他办的南城能源,惠及的贫苦百姓多矣。”

听到苏辙说这个,苏轼却是皱起了眉头:“这些却是商事,读书人……”

苏辙笑道:“哥,这事情说是商事也没有错,但百姓却是当真受益的,今年多冷啊,运河都结冰了,煤炭要供应汴京城却是极为难的,普通人家根本就用不起,但陈静安改进了之后,煤炭用料大减,用起来更是节省,普通的人家也能够用得起了,烧水做饭取暖都敢用了,可谓是造福万家,若今年没有他这煤饼,也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呢!”

苏轼倒是没有多说,但对结果还是颇为赞同的。

苏辙问道:“哥你在官告院那边怎么样?”

苏轼笑道:“官告院不就是那样么,给官员、将士乃至后宫妃嫔发发文书,都是别人敲定的事情,例行公事罢了,惟一的好处便是清闲,也好。”

苏辙闻言叹息道:“我也是很清闲啊。”

苏轼闻言眉头一皱道:“我听说条例司那边的人都忙成狗了,怎么你还能够清闲?”

苏辙将自己被排挤一事说了出来,苏轼却是不解道:“这不应该啊,安石公为何要如此呢,咱们与他也是无冤无仇的,咱们兄弟两个对变法也没有反对意见,他有何必如此?”

苏辙想了想道:“哥,你说咱们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他了?”

苏轼摇头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