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捷,郭帅还未派人回金州向毛帅禀报吧?”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正是为了此事。皇太极被生擒,原来要送的书信便须修改一下。”
刘兴治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末将揣测,毛帅晋爵封侯的心愿要达成了。”
土木堡之变后,功勋武将为之一空,朝堂上渐被文官掌控,武将们的地位就此一落千丈。
正德皇帝在位时期,超常规的提拨了不少自己信得过的将领,但也没能彻底扭转文贵武贱的趋势。而从嘉靖帝开始,这种趋势反而愈演愈烈。
从嘉靖元年一直到万历年间,内外战事不断,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武将,可能够获得爵位的仅有一人,那就是获封宁远伯的李成梁。
除此以外,名气和战功并不逊色的俞大猷、戚继光、马芳等人,都未获爵位。
戚爷爷所作的诗中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高风亮节之后,难免也有蕴藏的郁结之气。
到了如今,刻薄寡恩的后果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武人们毫无荣誉感,明军的战斗力也下滑到了最低谷。
建虏绕道入关,崇祯为了让武将卖命,也可称之为病急乱投医,封了满桂东平侯,这似乎是个好兆头,好开端。
当然,走极端也同样危害极大。历史上,到了快亡国之时,爵位也开始优惠大甩卖。
同样是勤王,在李自成进逼北京时,崇祯一口气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玉良为宁南伯,唐通为定西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并召召集吴三桂、唐通等人勤王。
结果很丢脸,吴三桂、刘泽清等拒绝奉诏,只有唐通带兵前往。
也就是说,到了那时候,武将已经对爵位不屑一顾。滥封滥封,也没能遏制大明亡国,崇祯自挂东南枝。
其实,在郭大靖看来,授勋记功,和以军功封爵对于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励武将,振奋士气,使得将士们更愿意为朝廷效忠。
有了满桂的东平侯在先,东江军在遵化大捷中,可谓是立下盖世奇功。对毛文龙的封赏,只要思维正常,就不太可能低于满桂。
对于刘兴治的猜测,郭大靖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希望朝廷这次能够赏罚分明,对东江镇的态度也能大改观。”
刘兴治微有疑惑,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东江镇再难的时间,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就是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没有多大关系吧?”
郭大靖颇有深意地看了刘兴治一眼,缓缓说道:“辽镇既是不堪大用,咱们就要把资源抢过来。况且,有些事情,如果朝廷支持,做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战马?”刘兴治一挑眉毛,猜测着说道:“还有人口。”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没错。这两项工作,是重点,可也是难点。朝廷支持的话,就都好解决了。”
“明白了。”刘兴治拱手道:“那末将便不打扰郭帅了。”
郭大靖微笑颌首,待刘兴治离去,他也在亲兵的护卫下,前往住处。
不是潜移默化,而是环境改变人心。朝廷对东江镇的苛待,连带着袁崇焕对东江镇的封锁打压,都让很多东江军将士算到了朝廷的头上。
你不仁,我不义。用这句通俗的话来解释,或许更能说明东江镇军民人心的变化。那就是对朝廷的不满,化作了不尊敬,以及心中的怨言。
尽管郭大靖对朝廷,对皇帝,根本就没有什么敬畏之心。但在平时,还是表露得不太明显。
显然,刘兴治是代表了一些东江镇的中高级将领,他们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很多轻视朝廷的意识。
而这怪谁呢,崇祯登基之后的种种苛待压制,不仅使东江镇,其他军镇也同样心有怨言。
就以此次建虏入寇为例,内地明军,包括蓟镇的官兵,战力如此低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