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填补进去。
然而,不久之后,又宣布不考试诗赋,等于原先补的那些又作废了。
《礼部韵略》再执行,已是南宋绍圣年间的事儿,这又过去了一百多年。
从书的名字命名来说,真真正正叫《礼部韵略》的唯有这一部。
可以说,这部《礼部韵略》就是当时的《新华字典》。
现在的《新华字典》每版都不一样,旧版很快就消失了。
而正是这未经删减的最早版本,对现代人研究当时礼制体例的演变、相关音韵之间的关系,都能唯一依据。
也就是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后世版本所没有的。
这样一来,后人要想仿造,那就仿无可仿,除非你是臆造,也就是凭空想象着直接乱编。
但是,这么一部如同字典一样的书,你怎么编才能不漏破绽?
所以,到了此时,这部五本的礼部韵略,应该因为其记载的内容,而被认为是真正的宋刻本。
到了此时,还有鉴定的最后一步,那就是怎样判定这套典籍的“出身”?
要知道,就算是宋刻本,也是有着民间刻本和官刻本之分。
这可不一样,很显然,官刻本肯定更好,价值也更高。
只不过,不管是什么时候,民间的坊刻本都是最多的,留存下来的几率也更大。
比如之前在国内留存下来的那套,最终被认定属民间坊刻本。
而这一套,陈文哲怎么看,都不像是民间刻本,因为制作的太精良了。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什么时候,坊间刻本,都不如官刻本精良。
最起码官刻本排版、印刷的更加专业,不会太粗糙,这就是民间刻本和官刻本的区别。
看第一本书,上面有着明显的官文。
当然,有这种官文,也不代表就是官刻本,只不过是有了一种可能。
陈文哲记得很清楚,之前那套礼部韵略藏书的主人,起初告诉众位专家的时候,就说那套书为北宋国子监官版。
理由是那套书卷目之上,留有官文。
其实那篇牒文,是在叙述丁度等奏进札子中的话语。
札子是古代一种公文,多用于上奏的文件,就是电视上演的那种东西。
尽管有这样的话“如可施行,送国子监印造颁行”。
但这只是丁度等,进呈书时的话,不能直接证明那一套书,就是北宋广韵刊修所的雕造。
再结合那套书装帧风格偏粗糙,且书中出现了好几种字体,很多专家认定,它不是所谓北宋国子监的官版,而属民间翻刻。
不过,由于是考试书的缘故,内容的还是权威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