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都市言情>从小说开始的文娱大莽夫> 第374章重拾纸笔,师兄又回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4章重拾纸笔,师兄又回来了!(2 / 4)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

半个小时转瞬即逝,许多同学写了七八百字的赏析,一副信心满满的默默杨,举手踊跃发言。

彭枫微微点头,显然对眼前的一幕,感到十分开心,他随意点名一位前排的同学:“就你吧,你说说看。”

“是。”扎着马尾辫的少女起身,深吸一口气,说出了她的看法:

“《受戒》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化小说。它所表现的既非重大题材,故事情节亦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冲突。

明海与小英子的初恋不曾遭遇波澜起伏的曲折,李想在描绘这段感情时,通过含蓄节制、意趣盎然的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出其健康明朗的诗意状态。

如写到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缺少了一块”,明海看到后,“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受戒》不但没有戏剧性冲突,实际上通篇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一开头写荸荠庵引出出家的明海,当地与和尚有关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庵内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标题所说的“受戒”,直到小说最后才出现。

这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流”描写表面上看来结构松散无序,实则有其内在的秩序,营造出了一种恬淡诗意的文学氛围。

另外,小说中对于地方风物、景物、人物、习俗等各式各样生活细节的描写,洋溢着一种欣赏、玩味的情趣。”

庞风挥手让其坐下,笑道:“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我,我。”一位带着眼镜的少年,跃跃欲试的高喊道。

“好,那就这位同学吧。”庞风摆手道。

“谢谢老师。”他扶了扶镜框,起身说出了他的看法:“我觉得刀神写的这篇受戒在叙述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刀神在叙述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视角,大量使用插叙。

在概要叙述其他次要人物时,小说采用的是作者的视角,但在集中表现明子和小英子时,却引进了明子和小英子自身的视角。

例如明子出家跟舅舅赴荸荠庵:“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所写全是明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

小英子送明子到善因寺受戒,对善因寺的描写完全是从小英子眼中看到的:“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胳膊都高……好家伙,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一进去,凉飕飕的。到处是金光耀眼。”

这里描写环境所用的口吻语气完全是小英子的。

利用叙述视角的转变,作者在不具体描写人物形象、性格的情况下,用人物自身的行动、感受、语言,让读者体味到其心灵的健康、活泼、明澈。”

“嗯。”庞风止不住的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赞赏,将保温杯放到讲台上,他起身,最后问了一句:“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吗?”

“有的。”坐在过道里的同学,赶忙起身:“老师我还有一点可以补充。”

“哦?”这种课堂氛围,简直是一种享受,庞风爱死这种生活了。

“那你说说看吧。”

“是。”这位同学摊开自己手写的草稿,道:“我觉得受戒的语言特点,也很值得探讨。

《受戒》的语言朴素无华、精练明快。“清亮亮”、“滑溜溜”、“格挣挣”等口语化的词汇,短而精的对话,增强了描述效果,突出了人物性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