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都市言情>我成了富一代> 第三百五十八章 举国之力行不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八章 举国之力行不通(2 / 3)

在学校、在政府、在社会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

温尔儒雅的席教授在台上道“今天,我知道很多其它系的同学都来听课,所以我就不点名了。不过,我希望本系的学生,应该都在场。”

大课堂静悄悄。

席教授打开t开始讲起来。

“说到电子产业,就不得不提电子产业的明珠——芯片。”

“改革开放后,华国进口芯片的数量,每年暴增。基至超过了进口原油。”

“总是有很多朋友问我,既然芯片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以举国之力搞芯片。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新华国前三十年的芯片发展史。”

“华国的电子工业,在解放以后就开始起步。”

“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务院制定科技发展12年规划,将电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

“华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即中科院计算所。”

“为了培养电子工业人才,教育部集中国五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在京城大学设立半导体专业。”

“然后,中海组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及中海元件五厂、中海电子管厂、中海无线电十四厂等企业。使中海和京城,成为华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

“1960年华国科学院成立半导体研究所,进行工业技术攻关。后来,中央政府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国电子工业。”

1970京城国营东光电工厂,中海组建无线电十九厂建成投产,形成华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

“这一系列电子和半导体厂的兴建,初步搭建了华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

“这套体系最初能够紧追美国,得益于一批回到新华国的半导体人才,如黄大师、谢大师、王大师、高大师、吴大师、林大师等前辈。”

“在他们的带领下,蹒跚起步的华国半导体行业做了两大贡献

一是保障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大军事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二是为华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人才培养体系。”

席教授讲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一些华国电子产业的早期历史。

都对这些大师感到由衷的敬佩。

席教授挥了挥手,压制住教室里的嘈杂声道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不用举国之力来发展芯片。”

“答案是,我们不仅用举国之力搞过芯片,而且似乎还一度搞的相当不错。1975年,京城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由王老师等人,设计出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1k内存dra动态随机存储器,它比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110要晚五年,但是比韩国、台湾要早四五年。那时韩国、台湾根本就没有电子工业科研基础。”

“说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开始感到可惜,如果我们沿着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或许早就成为世界芯片强国,也不至于出现被人卡脖子的尴尬局面。”

“然而只要了解了芯片行业发展规律,尤其是摩尔定律的朋友们,就会发现问题。芯片工艺的持续进步,依赖于资本不断的研发投入和产线升级的支出。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上一代芯片工艺突破后大规模商用带来的利润反哺。”

“而华国成立以来普遍采用的集中国力量打歼灭战的发展模式,虽然有益于加速短期的技术突破,取得类似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阶段性成就。然而对于技术的后续商用和产业化,却毫无益处。”

“对于原子弹之类的项目,一旦技术突破,即可享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关乎国防,安,因此华国的发展模式在它们身上有其合理性和优势性。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