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办公室。
一道身影推门走了进来。
来人名唤刘白羽,是杂志社的主编。
“老程,怎么啦?看什么东西这么入神?”刘白羽问道。
“正欣赏贺云同志的新作了,一篇散文式游记。”程主编抬起头瞥了一眼刘白羽毛,笑了笑,回道。
“哦贺云?”
刘白羽愣了一下,接着又道“他又有新作啦?我记得他许久未曾给咱们杂志社投稿了。”
对于贺云,他自认认识,甚至两人都是老熟人了。
在王蒙担任主编的时候,他就认识贺云了,当他成为主编之后,贺云也向杂志社投过几次稿。
后来因为各种缘故,他再也没有看到过贺云寄来的稿子了。
说不遗憾,那确实是假的。
毕竟像贺云这样的年轻作家,实在是难得一见。
“老程,让我也欣赏一下贺云同志的新作呗!”刘白羽随意坐了下来,偏过头去对着程主编道。
“给你!你也瞅瞅!这位年轻的作家真不愧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散文都写得这么好!”程主编一边说,一边随手将手中的稿件递给了刘白羽。
刘白羽接过那份稿件后,目光随即移到了稿件上,认真看了起来。
十多分钟后,他便看完了所有的稿纸。
沉默了片刻后,他嘴角顿时露出了一丝笑容“确实如老程你所说,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甚至都可以不用校对了。”
“校对还是要校对的,这是发稿的必要流程嘛!”程主编摆了摆手,摇头道。
“行吧!既然老程你都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定了,我马上安排人对其进行校对,争取将其放在下一期的杂志上发表。”
“行!”
有了两位主编的一致同意后,贺云的这篇新作《山城的昨天与明天》很快就校对完了。
而在安排页数的时候,两位主编经过商议,决定将其放到杂志的前半部分显眼位置。
这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是非常重视的表现。
很显然,两人都对贺云的这篇新作十分看好。
而对于这一切,贺云自然不知道。
这会,他正在努力创作着《少年包青天》的剧本大纲。
相比原版,他所创作的《少年包青天》会以少年包拯进京赶考为明线,而以另一条线索为暗线。
这条暗线可并不是“狸猫换太子”,而是仁宗年间的历史线。
也就是说,在这部《少年包青天》当中,还会出现一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历史人物。
比如范仲淹、狄青、庞籍、文彦博、韩琦、欧阳修等等。
当然,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会参与到探案当中来的,毕竟合理的改编嘛,是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又有原型的情节。
有一些是纯粹的背景板,会通过某些情节,或是某个人的口中提到。
这点,与原版《少年包青天》有着很大区别。
贺云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也是考虑到现在毕竟不像后世,观众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太雷的“神剧”,会被人批评。
何况,这又是事关“包神探”的剧,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是太过超前的话,很难保证电视剧的收视率。
就像此前,他在创作《神探狄仁杰》剧本时,也同样采取了历史事实与合理改编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
至于剧集的安排嘛,他打算只制作二十五集左右,每五集一个案子,一共五个“章节”,或者说五个“单元”。
如此一来,灌水显然是不可能了。
而且,非但不能灌水,还必须得做到剧情极度紧凑,半句废话或是半个不必要的桥段都不行。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