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call carrie!”
刘晓棠笑笑,“thanknu carrie!”,然后回到了教师。
她其实挺担心洪雁批评她,她自己也知道自己虽然是文艺委员,但其实只能起一个带头作用,并不能起组织的作用。因为每到有文艺活动的时候,她都要带头参加。组织的活动都是班长、副班长或者是组织委员帮她完成的。
责任和期盼这两个概念,在还是初中生的杨念心里是分不清的。只是他知道,让别人失望和让自己失望一样令人难过。杨念其实羡慕刘晓棠,因为杨念能看出来刘晓棠特别喜欢跳舞,她喜欢参加舞蹈比赛,喜欢组织舞蹈队排练,她愿意为舞蹈队联系排练场地,包括给每个人确认服装。
如果要避免让别人失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随便让别人对自己有希望。这一句话,也许杨念到大学才能组织出来,但是这个道理,杨念从小初一和初一开始就已经很透彻地理解到了。杨念并不是因为不愿意为集体付出而提出不当班长。他只是觉得,好像生活里都是别人的期待,他自己除了“需要满足别人对他的期待”之外,他自己还想要什么这件事情,他还没有时间想清楚。
其实这件事并不困难。如果有时间,杨念在小初一的时候可以去参加篮球培训班,而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协调班级的活动上;杨念在初一的时候可以去学双簧管,而不是帮老师组织办理的各种课余活动和比赛。既然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做了一件事,就必然会缺少做另一件事的时间。最这个选择很简单,但是让所有人都能平和的接受这个选择可能不容易。别的人可能会曲解他的意图,这会给善良的杨念造成更大的困扰。
像杨念这样细腻的人,他其实需要几个直接坦率的朋友,也许小初一就加入篮球队会改变他的性格,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只蝴蝶在这一刻这样扇了扇翅膀,仅此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杨念总觉得别人是别人,他是他。他心里对于“我们”这个概念,特别淡漠。其实这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既不知道自己是否和别人有一样的想法,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和大家想要的不一样。
如果他可以在小初一的时候就和老师解释自己的爱好是篮球,自己个子高,说不定可以早两年加入校队成为校队主力,这样老师一定不会误解他不当班长是因为不想参与集体活动。
杨晓辉在杨念刚上初中的那年,是有一个机会去红羽区的外企工作的,但是就由于刘静几句没怎么过脑子的抱怨“想想搬家就麻烦,还要办转学,而且我去了红羽到时候回成林上班要一个多小时”这件事就算是被否决了。如果杨晓辉当时去了红羽区的外企,可能后来的一切都会不同。杨晓辉和刘静可能本质上就跟杨念是不一样的人。或者是因为这头二十年的平稳,几乎一点波澜都没有的平稳,才让杨念逐渐长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
杨晓辉和刘静没想过的是,在外企高工资的吸引之下,其实地方单位是感受到极大压力的。留不住人,说什么就都没有用了。就算政策直接把机会送到面前,没人上阵也是白搭。
杨念记得在上了高中之后,班上的有一些同学纷纷转学了。杨念不知道的是,那几年里成林二中(初中部)转学去其他区的学生更多。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找到了当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也决定去迎接不同的挑战,也同时把“人才流失”这个挑战留给了成林。
杨念一直到高中都在成林区可能也恰恰圆了杨念的篮球队梦。杨念很喜欢篮球,他不光喜欢打篮球,还喜欢和爸爸一起看nba。看乔丹最后一场nba常规赛的时候,看见杨晓辉眼中泛泪,杨念还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就像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样,都已经太晚了。虽然当时杨念不懂,多年以后他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