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200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再造天朝> 112.《梁祝》后续和新式海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12.《梁祝》后续和新式海船(2 / 4)

除非是大毅力、大智慧、大气运者,否则很难挽天倾,而崇祯恰恰不具备这些素质。

不是说崇祯不聪明,能够在帝王的位置上坐了十七年,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绝对不是一个蠢蛋,那就只能说他接受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当初他哥哥做皇帝的时候,他被一帮文人传授了满脑子的道德文章,因为不是法定的帝国继承人,屠龙术啥的就更加不要想了。生性纯敏的崇祯在人生观树立的年纪里,身边都是一群老夫子,没有人告诉他如何治国、如何用人、如何理财、如何掌控朝堂、如何使用手段驾驭臣子,总之文人们只是告诉他要做道德君子,亲贤臣远小人,至于其他的,啥也没学到。

靠道德文章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吗?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皇帝都会告诉你那是扯淡。所以崇祯是越做越错,越错越做,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临死前才醒悟过来。那些他信任的臣子呢?都在等着换个东家继续享福呢。

崇祯在收到内阁的折子后,也是大喜过望。大明为什么这么多造反的?还不是因为没有吃的。人一旦饿肚子,那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崇祯年纪轻轻头发都愁白了,对于不断恶化的国事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努力想要改变现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到如今他对各种坏消息已经麻木了,即使是好消息也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内阁是他为数不多还能保留一些信任的地方,只因为他们是百官之首,还要点脸的。

所以对于土豆和玉米的事情他格外上心,特意把内阁都叫来问话。面对崇祯难得的笑脸,阁臣们也是分外高兴,向崇祯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只要大明大力推广土豆和玉米,一亩收成就可以养活一个人,而且以前的山林、荒地也可以变成农田,天下百姓将再也不愁没有吃的了,反贼没有流民的加入终将灭亡。当天下重新安定后,朝廷的粮仓将再也不愁没粮食装了。

崇祯被阁老们说的心摇神晃,也是一脸的迷醉,详细询问了土豆和玉米的来历。首辅张至发早有准备,将土豆、玉米最早由海外夷人带到大明外海,再由爱国义商带回大明。并亲自培育成功,方才开始大面积推广,这才有了大明各地喜获丰收的情景。

崇祯也是一脸满意,说一定要大大奖励这名义商,国朝赏罚分明,不能寒了义士的心。并责成内阁在天下推广土豆、玉米,使得百姓不再有饥馑之灾。昭告天下,凡种植土豆、玉米得力之臣民都将有厚赏。

内阁自是大呼皇上英明,拿着一堆崇祯的赏赐笑容满面的出了宫。

至于土豆和玉米的推广,内阁确实下文各地大力推广、安置流民。但是如今大明朝的政令在地方的执行力弱的不行,收钱的事情干的绝对是热火朝天,甚至超额完成任务都有可能。花费心力治理地方,那真的就是走个过场。推广土豆玉米、安置流民的前期费用谁出?朝廷分文没给,地方上的钱财早就进了各级官吏的腰包,想要他们吐出来那是比登天都难。

除了一些正直的、有想法的地方官确实在想办法寻找土豆、玉米的种子在治内推广,而更多的人则是选择观望。没有官府的扶持,那些大地主们就自发的行动起来种植土豆和玉米。近些年粮食的价格一路高涨,多收获些粮食总是没错的。有实际的经济利益驱动,土豆和玉米的推广还是在慢慢铺开。

但是这些区域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这里的环境相对还比较安定。虽然土地被集中在权贵们手中,但是百姓们辛苦些还能活命,生产秩序还保持着稳定。即使土豆和玉米得到了推广,真正受益的还是那些大地主们。佃农们哪怕收获的再多,大头始终归了地主,佃农们无非是从快要饿死变成勉强度日。而且华夏人的饮食习惯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土豆和玉米始终不是主流,用来度荒还是不错的。

北方就不一样了,战乱和饥荒已经将秩序破坏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