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寺底层升上来的范清隽深知这些底层官员的惰性,所以他态度强硬,根本不给这些人拒绝的机会。
“城外的流民,都在等着。”范清隽冷声道“逃荒出来的流民,是什么样子,你们这些守令应该比我更清楚,那些人为一枚铜板都能杀人,如果不震慑住,后面到了冬天,那些人活不下去就会乱。”
他说的还是比较保守的可能,杭州往更南以至沿海,倭寇势力纵横,地方官向朝廷上报大多报的是倭寇屠村劫财的消息。
但事实上这些地方官都明白那些所谓的倭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抓十个倭寇里面九个半都是大铭人,刀尖舔血的伪倭几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他们受雇于大商人,在海上走私货物,谋取暴利。
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真正的倭寇也会雇佣这些人不断骚扰沿海地区,即使朝廷严厉打击,还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范清隽担心的正是这一点。
一个有远见的官员,绝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看的更长远,但也只是比旁人长那么一点。
“所以,还不快去向都司衙门借调运粮车!”
下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不敢接话。
这时发了好一阵呆的江半夏缓缓开口“最好再多借点人。”
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在她身上,她坐的位置很微妙,位于左侧上首,隔了张案几对面坐的是范清隽。
衙门里议事,让一个女人坐在上首,这位姓范的大人可真是不讲究,下面的官员心里腹测。
“再多借调点人手。”范清隽采纳江半夏的建议“若是肖大人不肯借,回来再禀我。”
他们没想到范清隽竟真的会采纳那女人的建议,荒唐,简直是荒唐!
江半夏拄着胳膊笑了笑“各位不要觉得范大人做这些事是多此一举,等到唇亡齿寒时,你们上哪里哭,现在没有民变是因为还有一口吃的没有被饿死,真到了绝境多么顺从的百姓都会造反。”
大厦将倾也就是一瞬。
她和范清隽私下里商讨过如何解决赈灾钱款不够的事情,想要走正规途径肯定是要不到钱粮食。
即使他们跪在那些大商人面前,对方也不会掏出半个子。
于是他们将视线放在那座不在矿监监察的矿山之上,矿山最重要的就是矿权,只要能将矿权收到手下再予这些大商人好处,他们自会权衡利弊。
当然对于商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盈利的买卖,但他们一定会趋之若鹜,因为这是个信号,与权贵结交的信号。
那么,具体要怎么操作,江半夏表示不用很难,只要派些兵将矿山里藏着说完银子、粮食等一应能拿的东西拿走再放出消息说这座矿山已经被厂卫接手,它背后的人沉不住气就会站出来。
硬碰硬,他们不一定能干得过这座矿山背后之人,但可以利用对方,这个时候不明所以的人就会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让他们‘慷慨解囊’以示诚意,自然就能筹得一笔赈灾款。
范清隽质疑,如果以上推测都不成立,矿山背后之人也不肯出面,反而让他们轻松的占了矿山,那后面的路要怎么走?
江半夏认为这样更好,哪有比白得矿山更爽的事情。
俗话说的好,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她不敢有十成把握,但却做了两手准备。
那些官员对范清隽的安排摸不着头脑,但也不敢质疑,只能马虎应下差事,打算拖一日算一日,等这位上官撞了南墙再说。
这样一想,心情也跟着舒坦了,甚至有闲情打量起江半夏,那个女人靠在椅子上,姿态舒展,神情漠然,别有一番冷峻的韵味。
你在打量别人熟不知别人也在打量你,范清隽不动声色的打量着这些官员,心里七七八八的有了些主意。
“如此下官们便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