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之后,苏联和德国几乎成了“欧洲弃儿”,苏联被资本主义世界排挤,德国被英法等国羞辱,两个国家遂展开大规模合作。
所以,有多名德国军官曾在喀山坦克学校进修,甚至古德里安也曾到这一学校参观考察,以至于被讹传他曾是这里的学员。
苏德双方的坦克作战理论,一开始是非常相似的。
这其中,古德里安和朱可夫,二人对坦克的运用理念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过苏联的巴甫洛夫大将还是决定违心的用原来那一套。
是图哈切夫斯基要求大力发展坦克部队的,并在骑兵中间选出两个骑兵团长,成为最初的坦克兵兵指挥官——朱可夫和巴甫洛夫。
然而,因为图哈切夫斯基被判有罪,他所支持的“坦克击中使用”理论成了实实在在的“错误”,为了自己的前途,巴甫洛夫果断和他划清界限,遂否定“坦克集中使用论”。
时间终于到了1941年,同样都跟喀山坦克学校有缘,古德里安和巴甫洛夫在白俄罗斯有了对战的机会。明明是苏军坦克多一些,奈何集中起来的德国装甲部队重拳出击,击穿苏军防线,完成口袋阵。巴甫洛夫为此惨败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朱可夫一直要求坦克必须击中使用,本来斯大林是反对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勒热夫反击战的坦克兵失败,两人曾大动肝火。然战败的事实确实如此,到了现在,斯大林已经完全认同朱可夫所坚持的理念。
现在喀山坦克学校已经停办,那些教员到了新的学校,担任大量的“坦克兵速成班”教员。
夜渐渐深了,时间即将到达强制熄灯的十点,杨明志终于停下了钢笔,他的草图工作不得不告一段落。看着再度熟睡的妻子甜甜睡相,自个也裹上了毯子……
军列在凌晨两点就抵达喀山了,此刻偌大的喀山火车站正是灯火通明。
喀山本身也是一个交通枢纽,不仅铁路系统发达,伏尔加河航运系统更为发达。
杨明志这是睡熟了,军列通过伏尔加铁路桥时他浑然不知。如若他曾爬起来,就能看到河面上那由灯光排成的长龙!
大量的运输船排成纵队,它们大开着灯光,运载着大量的粮食、弹药,向着下游城市运输。
战争时期的喀山,它的作用仿佛就是“北方的斯大林格勒”,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量来自于东方和更北方,乃至是从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卸货的英美援助品,纷纷向喀山聚集。
货物抵达这里后,即可通过军列或是货轮,顺着伏尔加河波涛的方向,运抵南方的战时首都古比雪夫。
更多的货物会继续向南运输,尤其是航运,它能大量运输弹药、军粮和新兵,源源不断的补充正在斯大林格勒和周边地区奋战的苏军。
所以,喀山——古比雪夫——斯大林格勒,乃至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一条苏联的物资大动脉已经形成。
夜已经深了,喀山的几个火车站一片忙碌,所有的铁路工人往往一天只睡六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部奉献在工作上。他们挥洒的汗水,累得腰酸陪同,只为准时准点的完成装卸,并保证列车运行处于最佳状态。
火车站最多的人并不是铁路工人,而是大量的新兵。
那些从东方运来的新部队,他们在喀山下车,就是要投入到斯大林格勒血战中。这些年轻人有着五花八门的面孔,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中亚、西伯利亚土著居民,其民族属性五花八门。可是他们都穿着同样的军装,拿着相同的武器,投入到同一个战场。
他们热情洋溢,似乎无所谓坐在简陋的火车皮的多日糟糕旅途。因为对于许多新兵,这是他们第一次乘坐火车,更是第一次抵达距离家乡怕是有两三千公里的地方。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能想象到,这是自己的首次火车经历,也是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