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显露出丝毫的慌乱表情。
杂乱的马蹄声轰击着大地,三万名骑兵一起冲锋就如同是一股钢铁洪流一般,连大地都为之震颤,山河都为之破碎。
不远处,战场的硝烟还在弥漫,眼前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敌人,身边都是紧握武器的袍泽。
这是一副壮观的画卷,充斥着血性、杀戮、残暴,即便是观看的人也会感觉到,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唇干舌燥,似乎需要鲜血方能浇灭这股躁动。
时间一闪而过,没留下一丝波澜。
双方就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彼此,并州军的士卒们,已经隐约能够看到对面骑兵的面容。
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排的长枪兵突然全部下蹲,手中的长枪尾部斜指地面,锐利的枪尖指向前方,并州军此时顿时变成了一个长满了锋锐的巨型刺猬。
紧接着,后面的士兵上前一步,第四排至第五排的士兵们纷纷拿出长弓,张弓搭箭做好了射击的准备。
至于中间三排的士兵们则是纷纷拿出一把巨大的器械,竟然是强弩。
弩是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射杀伤性武器。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
弩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
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弩箭有方头的(方镞箭)、角锥头的、梯形的等,有的带倒钩。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复枪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在东汉时期,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弩机虽然也在使用,但是却无法大规模进行装配。
并且由于西汉开始,受匈奴以及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影响,骑兵开始盛行,弩机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在面对骑兵时却有着几个致命的缺陷。
首先是射击距离非常短。
一般军队所用的弩,拉力是150160斤,所以,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准。
但是,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很难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所以,古人曾云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第二点,装填不便利。
越是威力惊人的弩机在装填的过程中越是困难,面对机动性绝强的骑兵,可能第二次装填还没完成,敌人就已经来到了面前。
直到三国后期,诸葛亮研制出名为‘元戎’的诸葛神弩,这才使得弩机的实用性大幅度增强,再次回到了战场的舞台之上。
吕布虽然不知道诸葛神弩的原理,但是后世也曾把玩过弩机,根据一些模糊的记忆,再加上张达的精湛工艺,倒是将这个时代的弩机强化了不少,这一次也将这些武器带了过来,此次正是检验这些武器的最佳时机。
当并州军亮出强弩的时候,董卓的骑兵们就感觉到不妙,然而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骑兵的集团性冲锋若是想要改变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在前方将领的带领下,并且事先经过交代,否则很有可能在转向的过程中引起混乱。
这种混乱往往更加的致命。
董卓军的西凉铁骑此刻就处于这种状态,面对并州军的这种防御态势,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
唯一令他们欣慰的就是此时距离已经非常近,对方最多也就能放出一轮弩箭,应该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伤亡。